關鍵詞:恐異症,厚臉皮,泥塑粉

01

19歲那年進理髮店,還是會因爲理髮師的靠近而緊張。

青春期時,就覺得自己有“恐異症”——對,字面意思,就是害怕與異性相處。

而這還是“無差別攻擊”,比如就算很親近的家族裏的異性,靠太近也不行,說太多話也不行。會感到不適,無措,緊張,難受,只想逃離。

沒有與人深聊過這個話題,也沒遇見過與我有差不多情況的人,所以至今還是有很大困惑,不知道怎麼分析解釋纔好。

也許,有人會覺得,這只是青春期綜合徵之一,慢慢長大成熟,多點閱歷,多與陌生人交往就會改變。

但沒有哎。

到了29歲,還是這樣,沒有變化。

哦,不對,還是有變化的——

學會了虛張聲勢。可以裝作非常大方灑脫,甚至偶爾還有過猶不及的時刻,比如故意表現得粗俗,或故意“開車”,以顯示自己並不扭捏小氣。一切,爲了融入羣體。

也許在有些人看來,表演很拙劣,連我自己回頭看,都覺得可笑。但終歸,態度是積極的。

說起來,由於太在意別人的目光和評價,而時不時轉換姿態,這簡直令人無語吧?

還總說朋友活得太drama,我自己又何嘗不是“戲精”?總是爲自己設限,搞莫名其妙的人設。

理由是“生活所迫,盡力而爲”,但這樣操作下來,並沒有變得更合羣,更圓滑,反倒顯得更個性更奇怪了。

那麼,到底哪裏出了差錯?

哦,放不下身段。至少是沒辦法完全放下。

就好像青春期的小男生,面對喜歡的人,總是傲嬌彆扭,口是心非。明明想邀請她一起去看電影,卻非要說“撿了兩張票,爲了不浪費,給你一張吧”……

對,我也是這樣。想合羣,只要真實坦誠就好,卻非得爲自己設計一張合適的面具戴上。

隔着一張假臉看人,如何不彆扭。

小時候腦子簡單,覺得交朋友有什麼難的,真誠待人就好啦。

長大後才發現,待所有人以誠,敞開心扉,對我來說,竟那麼難。

是不安感。越長大越不安。

不安什麼呢?不安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尤其私密領域被外來氣息侵犯的時候,這種不安感會達到頂峯。

原來如此。怪不得,剛工作時,男同事偶然來了個摸頭殺,我反應大到蹦起來,並條件反射地說:離我至少兩米遠!

兩米,當時的私密領域能忍受的極限。

當然,現在不會,現在就算坐着打字,有人靠過來看屏幕,我也能忍着一大片雞皮疙瘩,做到面不改色。

這是身爲一個成熟穩重成年人的自覺,儘管真實的自己已經炸毛炸成了球。

所以後來才發現,這哪是恐異症,明明是恐懼與任何人產生過密交集。

02

氣息交融的瞬間產生的身心反應,不亞於深更半夜對獨處之人說“你背後有人”。

能理解嗎?

只不過,相對異性,對同性稍微好接受那麼一點,畢竟,共通點更多。

生活中與異性接觸最親密的時刻,大概是看牙的時候。

靈光一閃,突然想到的。

戴着口罩的男醫生,是能緩解痛苦的象徵,所以無須害怕緊張——本能大概就是這麼認定的。

然後又自覺判斷:現在的牙醫好年輕啊。

說話之前,通過身形和眼睛就辨識出來了。

竟然隔着口罩也能立刻判斷一個人是否年輕,果然是歲月帶來的眼力。換作19歲時,肯定看不出來。

年紀大了有大了的好處,至少比起年輕時的扭捏矯情,更顯從容。遇事不管內裏多麼慌亂無措,爲了不被看輕,也會硬挺起氣勢。

當然也可能因爲,臉皮更厚了吧。

想起那會兒總聽人說,小姑娘,臉皮太薄可不行啊,會喫虧的。

所以說,現在多好,心態上心理上,都比十幾歲的自己強大多了,多好!

怪不得無數次幻想以現在的心態回到19歲,重活一次。原來,潛意識裏,我想要沒臉沒皮,更灑脫地成長。

但怎麼可能呢,就算有時光機能回去,用腳指頭想也知道,我依然還會是那個矯情扭捏的小㞞包。

不過,扭捏又怎樣,大大方方扭捏怎麼就不行了?

女漢子流行的時候,小公主小嗲精們就活該被嘲諷?

沙雕戲精流行的時候,較真的老實人就活該被冷眼?

什麼非此即彼的魔幻世界啊。

03

我希望這個世界:百花齊放,百鳥爭鳴。

哦,知道什麼是泥塑粉嗎?

首先,泥塑是“逆蘇”諧音,而“逆蘇”相對“正蘇”而來。

那什麼又是正蘇呢?其實很好理解,可以直接從字面看,就是——正常的蘇。

比如胡歌某個粉絲,多數情況下都因胡歌的男性魅力而心動,那她可以看作是胡歌的正蘇粉。

泥塑(逆蘇)粉,說白了,就是女化自己偶像的粉絲——當然,他們對男藝人是女化,對女藝人就是男化。

泥塑粉,就是通常會把男愛豆看作女兒、公主、妹妹,把女愛豆看作兒子、哥哥、爹,的粉絲羣體。

完全能理解這些人的心理。但從一些特別極端的粉絲身上,還是看到了一種兩性對立的感覺。似乎不把男看作女,就無法認同,似乎把女看作男,才能更好代入。

不追星的人大概很難理解這種心態,我卻相當理解(覺得我自以爲是也沒關係)。

有些人的確就是這樣。

因爲在她們的生活中,周圍都是糟糕的異性,或者成長過程中,對異性缺乏認同感,於是追星時,潛意識會弱化掉男愛豆的男性象徵,同時將理想投射到身爲同性的女愛豆身上。所謂不泥塑不能活,極端得很。

提這個,無非還是想說,每個人都有選擇和偏愛的權利,只要互不干涉就可。

別覺得世界非得圍着你轉,非得認同你的想法,都活得包容點,或者真正意義上的自我點。

莫管他人,做好自己,會更開心。

就比如對王俊凱喊哥哥的,也別瞧不起對他喊姐姐的。把吳磊當女兒的,也別針對把他當兒子的。

不同理念,各愛各的唄。

做人最緊要就是開心啦。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