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炕的記憶

白鹿原上的冬天雖說沒有大西北那般寒冷,但在關中道上也算是比較冷的。往往比市區內明顯地要冷幾度。

在過去,沒有暖氣,沒有電熱毯,白鹿原上的人都是怎樣過冬的呢?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人是最賦靈性的動物,爲了生存,人們在面對困難時只能積極應對,摸索出一些簡單易行的土辦法。

白鹿原上過去冬天最低氣溫可達到零下二十度左右。冬天天短夜長,白天干幹活,出出力也不覺得太冷。漫慢長夜,如果不採取一些措施,那嗞味可不好受。因此,每戶人家都離不了一個火炕或是火燒的炕。

火炕就是炕和鍋竈頭連在一體的,它們一脈相通。這種炕不用任何燃料專門燒它,經濟實惠。只要做飯、蒸饃,動了煙火,鍋竈頭的火和熱量就被炕洞吸了進去,做飯,燒炕,一舉兩得。一天只要三頓飯都動了煙火,那炕一天都能保持其熱度。

火稔頭,就是火炕最接近竈頭的那一片地方最熱。小時候娃娃多的人家,一到晚上可就熱鬧嘍,他們像狼叼豬娃一樣,你推我搡,吱哇亂叫地爭着搶火稔頭這塊風水寶地。

不是所有的火稔頭都是搶手之地,有的火炕盤得靈巧,見動煙火就滾燙滾燙的,那時炕蓆下鋪着麥秸,若是某一天燒火太久了,比如過年時一天連蒸好幾鍋饃,那炕就燙得睡不成覺,有的還可能會引燃炕面上的麥秸,進而把蘆蓆着個大窟窿。我小時曾見過這種情形,既晦氣丟人還是一個不小的損失。有經驗的人,事先把被子席子揭起,讓暴熱散一散,差不多不太爆熱了,放下席子,被子保持住溫度。

火炕睡人數量有限,而且男女長幼有別,人多口雜之家在廈房裏也要盤上幾個土炕,每個炕都有炕洞(煨洞)。冬天最冷的時候就給炕洞裏煨進一些麥秸,麥糠,鋸末、幹牲口糞、玉米杆之類的燃料,炕洞口煨一把易燃的麥秸。點着炕洞,還要用扇子搧幾下。煨炕的燃料之中麥秸最不經燃,用它作燃料燒炕的結果是,正如鄉黨們所戲稱的那樣:"前半夜炒肉片,後半夜涼凍肉。所以,一般不用麥秸燒炕,用土麥糠居多。

煨炕最紮實的燃料要數鋸末了,能耐長長一整夜,第二天大半天都是熱乎的。鋸末煨的炕最大的優點就是溫而不燥,熱度適中,熱勁持久。但鋸未要掏錢去買。那時人們都很艱難,寧願撿牲口糞也捨不得花三四塊錢買幾麻包的鋸末。

冬季是牲口放青的季節,牲口滿麥地裏跑。我們經常看到有的人就挑着旦籠撿牲口糞,回來曬乾了煨炕取暖。

隨着電器化科技化的的不斷普及和發展,現在的冬天,人們都用上了經濟實惠,乾淨環保的現代化電器設備,比如:氣暖,電暖設備。曾經的火炕,早已退出了歷史的舞臺,將成爲我們難忘的記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