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邊界:奮鬥的意義所在


文 | 秋棠


“上海男人會做飯”,一個曾經在全國廣爲流傳的段子,很快湮沒在新時代的浪潮中,現在,男人會做飯早已不再是什麼新聞了。在2020觀視頻網-年終答案的視頻中,演講者馬前卒(任衝昊、督工)用工業化中女性獲得工作崗位的可能性與上海獨特而領先的工業化進程來解釋,深刻地揭示了在初始工業化時勞動對性別的歧視以及工業化已經進行到一定程度時對性別選擇的平等。

一個平常的現象背後,有着差異發展帶來的深刻的政治、經濟背景,當然,這也是今天我們觀察女權問題的一個很好的出發點,但督工沒有談女權,而是討論了在工業化進程中的文化現象,或者說,在差異發展的農業社會與工業社會之間,那道等待跨越的邊界,一個近似劃分兩個懸殊世界的鴻溝。

於是跨越這道鴻溝,成了上一代人的信仰所在,從農村到部分工業化了的城鄉結合區,再到已經完成工業化的北上廣深,人們的生活似乎永遠有一個奔頭,那即是隻要跨越了邊界,就是值得期待的更美好的生活。

與之相對應的,是文化與文學作品的展示,他舉了兩個例子:一是路遙的《平凡的人生》中,那些年輕人如果越過邊界,進入工業化的城市,這便是最好的時代;如果跨不過,在見識過社會的殘酷之後,就退回農業社會,因此這也是最壞的時代,最好的和最壞的交織,也就成了偉大的藝術。(PS:寫到這裏想起湖南衛視變形計節目,那裏的農村孩子被迫經歷這樣的痛苦)

第二他以金庸武俠小說爲例,其中俠客靠修煉武功就可以出人頭地,或者依靠從小的門派努力來跨越邊界,本質上也是一種跨過農業社會的窠臼,進入隱含的工業文明文化,因此會在上世紀的大陸風行。

跨越邊界,便成了奮鬥的意義所在,當我們回憶小時候,那時全國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文化氛圍,我們始終堅信,將來我們一定會過上更好的生活。

而已經完成工業化的時代,人人只要願意,都可以找到工作的時代,將進入一個內卷的文化慣性中,批判,頹廢,放棄奮鬥的目標,雖有高度的文化中心,卻也是平行的生活準則。與之前看過一個觀點類似:若在堯舜的時代,則人人都可成堯舜,因爲帝王和普通百姓的生活享受幾乎完全一致,禪讓並不會損失什麼特別的利益。

當時代的腳步持續向前,從前浪漫的情調與奢侈成爲普通的生活,我們似乎變得冷漠,我們似乎擁有了永恆的幸福,再沒有歷盡千辛萬苦跨越的動力,終至於連奮鬥的幸福也失去。或許唯有藉助於科幻作品中構建的更加美好的社會和生活,那足以調節眼下重重社會矛盾的嶄新的世界,我們才能重拾對美好生活的信心和嚮往,推動社會滾滾向前發展,這便是後工業時代的文化使命所在。


附上原視頻地址,視頻中探討了關於生育率、社會性撫養和內卷的幾個問題,很有參考意義,建議一看:
https://weibo.com/tv/show/1034:4577088179470352?from=old_pc_videoshow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