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究竟要教什麼 ——聽青教課有感

我們究竟要教什麼

——聽青教課有感

最近一段連續聽青年教師的課。對於剛上講臺的老師來說,課堂是他們專業成長的最好平臺。或許大家都知道“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了, 但是聽完課後我一直在想:課堂上我們究竟要教什麼呢?                               

其中兩個青年教師上同課異構《搭船的鳥》。這是三年級的第一個習作單元,單元的訓練重點是“留心觀察”。兩節課,兩個老師雖然在教學環節和教學內容的組織上略有不同,但是基本內容是一樣的。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  概括全文主要內容;

2.  品讀描寫翠鳥色彩的段落;

3.  出示公雞圖片,口頭表達練習;

4.    品讀描寫動作的段落。出示圖片、視頻觀察練說。

從以上教學內容看出,兩位老師都找到了文本的重點,即描寫色彩和動作的段落,也能補充形象的視頻、圖片資源,讓學生觀察並進行口頭表達練習。

但是透過這節課,我們也不難發現教師在教學設計上還是有欠缺之處的,最主要的體現就是教師不能深度解讀教材,不能跳出教材本身看教學,教學設計站位過低,導致課堂講解過於細碎,沒有凸顯習作單元的教學重點。“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的教學設計不利於學生對習作的整體把握。

在單元教學說明裏有幾點說得很清楚:

1.本單元的精讀課文不同於常規單元,是專門指向習作的,要注重引導學生體會“觀察的細緻”帶來的好處或收穫,初步瞭解可以調動多種感官觀察。習作例文更不能當精讀課文或略讀課文教。

2.要將單元各部分內容形成一個整體進行教學。在教學本單元之初,應該讓學生明白,這個單元只有一個學習任務,即寫一篇習作。

3.要提前安排好觀察活動,爲習作積累素材。要明確可觀察的對象,爲學生提供可觀察的人、事、景、物的例子。

那麼以上幾點該如何在課堂中實現呢?個人感覺老師首先應該從題目入手教會學生審題,找出題目中的關鍵詞所在,也就是題眼。或許有的老師會說:審題是作文教學的事,但是我們應該知道讀寫是不分家的,更何況這是習作單元。從《搭船的鳥》我們就可知道本文是寫“鳥”的,那麼就應該歸屬“寫小動物”一類的作文。那麼寫小動物作文的基本內容有哪些呢?無外乎外形、動作、生活習性以及與人的相處等。這樣從大的框架上給學生一種清晰的認識:描寫小動物的作文的基本寫法,這對於剛進入三年級的學生來說,顯得尤爲重要。如果這樣處理過教材之後,那麼本單元的另一篇習作例文《我家的小狗》的教學就有了着落。同理,《金色的草地》一文也是寫物的,那麼寫靜物的文章要寫什麼呢?當老師們講清楚了這個問題,《我愛故鄉的楊梅》一文自然也就明瞭其寫法了。

還有一位老師講《大自然的聲音》,我們同樣可以從審題入手:這篇文章要寫的是聲音。對於大自然中有那些聲音,每種聲音有什麼特點,相信學生讀過文章之後馬上就明白了。但是作爲老師的我們要想:這樣的文本我們要交給學生什麼呢?是不是應該讓學生明確知道組着是怎樣把這些聲音通過文字再現給我們的。這是候,老師們不妨可以出示《鼎湖山聽泉》《荷塘月色》《秋聲賦》等描寫聲音的文章片段,讓學生感受到作者是通過描摹、聯想與想象、恰當運用擬聲詞等方式把聲音變成文字呈現在我們眼前的。

語文,就是語言文字的集合。作爲語文課,我們要研究的是如何使用語言和文字,而作爲老師的我們就要想到,在每一節語文課上,我們要交給學生的不是這個文本的內容,而是文本本身所蘊含的語言和文字的使用方法、技巧,讓學生學習、感悟,並達到熟練運用。《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了語文教學的性質就是“語文課程致力於培養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使學生初步學會運用祖國語言文字進行交流溝通。”

    跳出教材看教材,是值得我們每個老師思考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