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補子



明清時期,在官服的胸前或後背上綴補一塊方形織物作爲身份、等級的標誌稱爲補子。

補子始於明代,清朝官員的補子圖案分爲三種:皇族繡龍;文官繡鳥;武官繡獸,方形補子繡品約30釐米大小,綴飾在官服前胸及後背作爲官服品級標識。清代補服制度更是嚴格,任何人不得逾越。

一,二,三品文官補子圖案分別爲仙鶴紋、錦雞紋和孔雀紋,四、五、六、七、八、九品文官圖案均爲禽鳥,各種禽鳥神彩飛揚,以示文明氣質。

文官補子以藍色爲基底及填充,偏向於冷色調。

一,二,三品武官爲麒麟紋、獅子紋和豹紋,四,五,六,七,八,九品均爲獸類,以示威猛。

武官補子偏向於暖色,運用大量的紅棕和黃色,另有團雲、海波、祥紋交織。

官服補子根源可追溯到唐代武則天時期,武則天將飾有動物紋樣的繡袍賜於文武官員,以此作爲官員們品級官位的區別。

雖然真正代表官位的補服定型於明代,然而它吸收了唐代繡袍的內容和形式,將繡袍上圖案改爲綴於袍服上的補子,皇帝爲加強鞏固其政治地位,在服飾上有更明確的等級劃分,對官階進行符號化的區分。

除了專門用於代表官員等級的補子外,明代還有一種應景補子,只專門在特定時間場合使用,例如葫蘆景補子,用於臘月二十三祭竈到新年期間;燈景補子,以燈籠圖案爲主要裝飾,用於每年正月十五;菊花補子則用於九月九,重陽節這一日,人們出遊賞菊,登高望遠,飲菊花酒;宮中亦有賞菊,登高,飲菊花酒的習俗,菊花補服一般九月初四便開始穿着;還有乞巧補子,專門用於七夕節。

據明萬曆時期記載,宮嬪可穿着應景補服,部分御前宦官、內臣於傳統節氣時,在衣服上所綴補子,以示順應天時,祈求平安。

圖案只是裝飾,與人們心理上外化出神靈、政治、論理觀念後,具有等級區分、文化內涵和世俗觀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