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补子



明清时期,在官服的胸前或后背上缀补一块方形织物作为身份、等级的标志称为补子。

补子始于明代,清朝官员的补子图案分为三种:皇族绣龙;文官绣鸟;武官绣兽,方形补子绣品约30厘米大小,缀饰在官服前胸及后背作为官服品级标识。清代补服制度更是严格,任何人不得逾越。

一,二,三品文官补子图案分别为仙鹤纹、锦鸡纹和孔雀纹,四、五、六、七、八、九品文官图案均为禽鸟,各种禽鸟神彩飞扬,以示文明气质。

文官补子以蓝色为基底及填充,偏向于冷色调。

一,二,三品武官为麒麟纹、狮子纹和豹纹,四,五,六,七,八,九品均为兽类,以示威猛。

武官补子偏向于暖色,运用大量的红棕和黄色,另有团云、海波、祥纹交织。

官服补子根源可追溯到唐代武则天时期,武则天将饰有动物纹样的绣袍赐于文武官员,以此作为官员们品级官位的区别。

虽然真正代表官位的补服定型于明代,然而它吸收了唐代绣袍的内容和形式,将绣袍上图案改为缀于袍服上的补子,皇帝为加强巩固其政治地位,在服饰上有更明确的等级划分,对官阶进行符号化的区分。

除了专门用于代表官员等级的补子外,明代还有一种应景补子,只专门在特定时间场合使用,例如葫芦景补子,用于腊月二十三祭灶到新年期间;灯景补子,以灯笼图案为主要装饰,用于每年正月十五;菊花补子则用于九月九,重阳节这一日,人们出游赏菊,登高望远,饮菊花酒;宫中亦有赏菊,登高,饮菊花酒的习俗,菊花补服一般九月初四便开始穿着;还有乞巧补子,专门用于七夕节。

据明万历时期记载,宫嫔可穿着应景补服,部分御前宦官、内臣于传统节气时,在衣服上所缀补子,以示顺应天时,祈求平安。

图案只是装饰,与人们心理上外化出神灵、政治、论理观念后,具有等级区分、文化内涵和世俗观念。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