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應該呈現階梯性——餘映潮《飲酒(其七)》第一課時聽課筆記

文/涅陽三水

課堂一開始,老師直接帶着孩子們進入,第一個環節是常識積累。

陶淵明先生的基本認識,他的名、字、號,以及籍貫地點,加上他的一生的貢獻——著名的詩人散文家。

學生讀了這些之後,老師又講解了五柳先生的來歷,並讓學生進行了批註;接下來又解釋了陶淵明一生的轉折點,29歲入仕,41歲辭官,從此過着躬耕隱居的生活。

對於“躬耕隱居”這一詞語,老師又做了講解,並引出了一個典故——不爲五斗米折腰。

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這纔算進入了本節課的學習。

。。

學生齊讀了這首詩。

老師強調了“道狹草木長”中長的讀音,並且說了人教版讀長(zhang)蘇教版讀(chang),到底讀什麼呢?

老師強調了是因爲“夕露沾我衣”的緣故,能夠沾溼衣服,是因爲在生長嗎?絕對不是,應該是草木長得長的原因。

這讓我想起了,在西師大教材當中,五年級的第一課裏,有“頭朝菱”,究竟應該是讀頭朝(chao)菱還是頭朝(zhao)菱呢?

在考試的試卷當中,答案呈現的是(chao),致使我給孩子講爲(zhao)就出現了錯誤,弄得我沒辦法堅持自己的意見了。

因爲這個,我還給西師大出版社寫了信,但是一直無果。如今改了教材,再不爲這事兒犯糾結了。

。。

老師出示了陶先生的千古名文《桃花源記》,又對陶先生做了講解,讓學生記下了清高灑脫,怡然自得,安貧樂道這樣幾個詞語。

接着老師又講解了《飲酒》這一組詩的來歷,一共20首,都是歸隱後所作,並由此引出了今天要學習的《飲酒》(其五)。

這樣一個入題,真是相當豐富。

從作者簡介到歷史典故,從廣爲流傳的詩文作品的性格分析,一個立體的陶淵明,就已經站到孩子們的面前了。

老師將人物的焦點聚集在人物和作品上,引領着學生從陶淵明的好嗜酒這一方面,引出了這節課所要學習的詩,可謂是用心多多!

。。

接下來,老師引領學生,開始訓練朗讀。

大屏幕上,出示了句子中的節奏線,並且提示說語速不能快,要有徜徉其中的感覺。

學生讀了之後,老師提示還要讀出悠長的味道——“問君何能爾”的自信,”採菊東籬下”的陶醉——都要讀出來纔好。

讀過了之後,理解字詞,是引導學生在書本上做旁批。

理解了字詞的意思,繼續回到朗讀中來。

這一次,老師強調了句子中關鍵的停頓。

學生按照老師提出的意見,又讀了整首詩。

老師聽後,又強調說,要讀出10個句子的層次,中間有三個層次,層次之間要略有停頓。

學生就展開了回答,前四句是第一個層次,中間四句是第二個層次,餘下的就是第三個層次。

學生再一次齊讀之後,老師就做了肯定,朗讀訓練就告一段落。

接下來,一個學生讀詩句,其他學生讀譯文,再接着又嘗試進行背誦,這個讀的訓練,纔算是真正結束。

。。

把這段文字從頭又讀了一遍,對於餘老師的朗讀指導很是佩服。

第一次,要求讀通順;第二次,要求讀出節奏;第三次要讀出理解,第四次要讀出意境,第五次要讀出層次。

這樣的階梯性訓練,實在是我們語文老師應該努力學習的。

想到自己的語文課堂,雖然也有讀,但讀的目的僅僅是上課,並沒有落實到孩子的素養上來,實在是欠缺至極!

想着,在以後的日子裏,朗讀訓練也要努力加大練習,不僅爲課堂,更爲孩子們的整體語文素養考慮纔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