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隨筆·子魚寺人披

《古文觀止·子魚論戰》閱讀隨筆


《史記》把宋襄公列入春秋五霸之一,那可真太擡舉宋襄公了。自己兵力強弱心裏沒點兒數,欲稱霸,能不能稱起來還另當別論,居然又迂腐不化,墨守陳規,還“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裝得很有仁義道德的樣子,兩軍交戰,誰跟他講什麼“不重傷”,“不擒二毛”?自己這方講仁慈,沒在合適的時機攻擊敵人,最終導致己方“門官殲焉”,誰來對這些因宋襄公貽誤戰機而慘遭屠戮的門官講仁慈呢?


子魚是宋國的大司馬,執掌軍政的官,名叫公孫固,字子魚。一開始就跟宋襄公說,咱們別想着稱霸,別想着復興商朝了,就這點國力還能幹啥?宋襄公不聽。


宋襄公非得跟國力強盛的楚國較量一下。這打就打吧,宋襄公還剛愎自用,不聽子魚的指揮。


自己都在泓水岸邊嚴陣以待了,楚軍還在渡水,子魚說這個時候是出擊的好時機,宋襄公不聽,眼巴巴地看着楚君渡過來。


子魚說這個時候出擊也不晚,宋襄公不聽,眼巴巴地看着楚軍擺好陣列,結果就是眼巴巴地看着自己的軍隊被打得落花流水,看着自己的大腿中傷。


戰前覺得自己很行了,硬要跟楚軍剛,戰時覺得自己很會,硬是不聽人軍政指揮官的,戰後輸的一塌糊塗還覺得自己很有理。這要換作我,能被他給氣死。




《古文觀止·寺人披見文公》閱讀隨筆


晉文公是春秋時期的真霸主,晉文公重耳謙恭有禮、言而有信、知恩圖報、胸懷寬廣的人。


提這些讚美詞,不是隨意的堆砌,都是有事實依據的,比如重耳流亡到楚國時,楚成王善待他,他便對楚成王說,如果有兩晉楚兩軍相見,晉軍會先撤退九十里,這就是退避三舍的故事。說明晉文公言而有信。


楚國攻打宋國,而宋國也對流亡時的重耳有恩惠,所以重耳也幫宋國對付楚國,這就是城濮之戰,說明他知恩圖報。


而寺人披見文公這一故事,便展現了晉文公寬宏大量的一面。寺人是宦官,披是名字。寺人披曾受晉獻公的命令抓重耳,幾乎要抓到他。重耳逃到北方,寺人披又奉晉惠公的命令抓重耳,逼使重耳不得不逃走,去了齊國。


重耳大概很記恨這件事,連寺人披抓他的時間都記得清楚,人下的命令是第二天去抓重耳,寺人披馬上就去了,後來接到的命令是第四天到達渭水,寺人披第三天就到了,沒有一點想放水的意思。


重耳還記得那件被割斷的衣袖,當時差點被抓住,估計想起都心有餘悸。縱使這樣,重耳都沒有殺了寺人披報仇,只是不想見他,讓他趕緊走。


想必寺人披也很瞭解重耳的性格,否則怎麼就斷定人家會不計前嫌,不會把自己給殺了?


寺人披說話也是有一套的,一來表達自己是個忠心耿耿的人,侍奉哪位君主,就不折不扣地執行哪位君主的命令,二來舉齊桓公小白重用曾用箭射小白的管仲的事,非常有說服力,三來說如果君王不能冰釋前嫌,不拘一格重用能人,我走了不要緊,恐怕晉國的其他人才也會走。


這話術非常厲害,再加上晉文公本身是個大度又有志向的人,所以就接見了寺人披,並相信他所說的呂、郤作亂的事,因而逃過一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