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對聯,是追求意境好重要,還是講究平仄的格律重要呢? 爲什麼總是要把意境和平仄格律對立起來呢? 對聯的平仄規則從哪裏來?

爲什麼總是要把意境和平仄格律對立起來呢?

我們去上班,只要工作完成得漂亮,是不是就不用打卡呢?那麼你有沒有這個資格凌駕在規則之上呢?你是否有決定工作單位生死的權利,能夠改變上司、老闆制定的規則?

假如你做得到,當然是隨意,想幾點上班就幾點上班,還可以美其名曰能力決定規則。

但是你如果做不到那個境界,是不是每天得按時去報到?早會、晚會跑不了?工作做不完,還得加班?

如果你受不了,可以離職,但就不能再對別人我說我是這個單位的員工。

寫格律詩,作對聯是一樣的遊戲規則。

你是不是對平仄格律已經喫通喫透了呢?有了高於古人對平仄的理解?是不是能夠自行制定對聯規則,並且讓大家都承認?如果你是對聯名家,格律詩大家,對平仄格律的進步能提出了所有內行人都認可的創見,那你當然可以隨着你自己的格律走。

如果你做不到,甚至根本連平仄格律講些什麼都不知道,那你就得老老實實按照規矩來,該平平,該仄仄,先寫出合平仄的對聯和近體詩來,再去考慮寫得好不好,意境高不高。

同樣,如果你受不了,一樣可以選擇不對對聯,不寫近體詩,就去寫古風、寫現代詩、寫打油詩好了,根本不要考慮平仄格律的問題,那又何來如此一問呢?

對聯的平仄規則從哪裏來?

相對於盛唐成型的近體格律詩,對聯作爲單獨的形式出現比較晚,大約是在五代十國的後蜀。第一幅楹聯是後蜀孟昶所寫的春聯:“新年納餘慶,嘉節號長春”。而對偶作爲一種文學修辭方法早在賦之中就廣泛存在,在駢文中大放光彩。到了駢文沒落,近體詩興趣,經過上官儀的整理,形成了對仗,並強行要求格律詩的中二聯對仗,形成了律詩的一個基本條件。

而單獨把近體詩對仗的中二聯拿出來使用,就是對聯。同時由於對聯的獨立性,完整性,要求上下兩句就把事情、情境表述完整,後來就慢慢地出現了長聯,在字數、句數、長短上不再受格律詩規則的限制。

但是平仄相對的法則根深蒂固,並沒有發生變化。而律詩中對仗的二句必然是平仄對仗的,這一基本原則不論對聯如何變化,關鍵位置的平仄還是必須相對的。

否則的話就不能稱之爲對聯。

接對聯實際上就等於是我們高考中的命題作文。不但上聯給出了情境內容的範疇,下聯只能跟隨對應,同樣對聯本身的規則也對平仄做出了要求。就好像高考作文中的“詩歌除外”,你仗着不懂或者自負,一定要寫一首格式不合要求的詩歌交上去,不管你內容寫得如何驚天動地,鬼泣神號,你也必然喫個零分鴨蛋。

平仄相對就是對聯的基本規則。

你要參加這個遊戲,又不遵守遊戲規則,行家基本上不會看你的意境怎麼樣。

浪費了心血,冤不冤枉呢?

要是說只要自己開心就好,又何必來此一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