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秋,長江之歌(35):灌園鬻蔬 拙者之爲政

長篇散文遊記·連載


10月11日(5)~12日(1):江蘇蘇州·拙政園

        下午5點離開無錫去蘇州,僅半個小時又換了一重天。時值傍晚,我們終於躋身於“人間天堂”了,胸中多少情思蜂擁而出。找好旅社,選定一家餐館,飽飽吃了一頓可口的飯菜。本來按原計劃,我們應該在蘇州玩兩天,可表姐和愛人偏偏要求只玩一天,因爲她們實在受不了路途煎熬了。也好吧,就一天得了。我們早早就寢,然激烈的咳嗽卻沒讓我睡好。

        早起,應該說是絕早(我這樣認爲),以便乘車去蘇州碼頭,買晚上5點去杭州的運河船票。卻不想早有捷足先登者,且5點20分鐘就開始賣票了(也許東部天亮得早些吧)。這樣,我就只買到了坐票(臥鋪很快售完)。當我匆匆趕回旅館時,卻不見了表姐和愛人!心中頓生出天大的急,如熱鍋上的螞蟻焦燥不安,跺着腳幾乎要哭出來,甚至還去了火車站(心想她們可能上那裏找我)!這樣足足耽擱了一個半小時。原來,愛人好心,忽然想我一人買票寂寞,拉着表姐上了碼頭!

        一場虛驚過去,我們乘車往拙政園、獅子林去。公交車在一條叫白塔寺路的站點停下,蘇州最大的園林拙政園,就座落在它的西側。這時,一位老大姐推着小車走來,車上放了一個冰糕箱。“賣棒——冰”,一聲中間一字拖得老長,最後一字戛然而止,且帶着濃重的鼻音的特別吆喝方式,吸引了我們——多少年後都沒有忘記!



        拙政園,爲蘇州園林之冠。何謂“拙政”?又因何得的園名?我們急切地想知道。看園林簡介得知,原來這園子始建於明朝正德年間(1506~1521)。當時有個御史叫王史獻,因政治上失意,棄官還鄉,以大宏寺遺址爲基礎,建造了此園,其園名引用晉代書法家潘岳《閒居賦》中“灌園鬻蔬,是亦拙者之爲政也”的句意,取“拙政”名之,至今已有400多年曆史了。明代繪畫大師、書法大師文徵明還作過《王氏拙政園記》和《拙政園圖》與題詠。據瞭解,拙政園中現有的建築,大多是清咸豐九年(1850)拙政園成爲太平天國忠王府花園時重建,至清末形成東、中、西三個相對獨立的小園。拙政園是江南古典園林的代表作品,與北京頤和園、承德避暑山莊、蘇州留園一起被譽爲中國四大名園。



        東園與正門相連,爲明代“歸田園居”舊址,舊時歷經蒼桑,久已荒蕪。而現在我們所看到的蘭又亭、綴雲峯、芙蓉樹、秫香館和放眼亭,皆爲解放後新建,給人以疏朗明快、心曠神怡的感覺。據說它沿襲了傳統園林藝術風格,亦有所創新。

        圍着綴雲峯,一灣小溪潺潺流淌,遊人憑欄投食於水中紅鯉,魚則羣爭,頗爲引人注目。這灣小溪,是園中水之源頭,而園中水面約佔了全園面積的三分之一。不久,我們便可見到臨水面池盡皆爲園林建築佔據,其“以水見長”是拙政園的園林特點之一。  



        中園爲全園精華所在,這話不假,儘管“目瞪口呆”這個詞已俗而又俗,但我還是願意用它來形容我們此時此刻的心境。登上“倚江亭”,目之所及,山明水秀,廳精榭美,池廣樹茂,橋平欄低,一派江南水鄉風格的園林景觀——明代園林渾厚、質樸、疏朗的藝術風格——呈現眼簾。此刻,秋陽明豔,華光融融。我們走回廊,入廳堂,皆行於斑駁光影中;陽光透過樹縫,一如透過窗欞,甬道隨之便有了流溪浮萍的味兒,讓人驚詫不已,一種醉意的感覺掠過心扉。一座明代造型優美的多折石欄長橋伸向湖心,與雙層飛檐樓閣“遠香堂”相連。慢步橋上,真感慢之魅力,假如橋直通樓閣,便既不能從各個角度,靜中有動地欣賞樓閣之美,也失去了近玩遍塘浮光之荷花的從容,可見橋之造型並不單純在它本身的美觀。當我們登上以荷香喻人品的“遠香堂”俯對荷塘時,嗅覺與先前又有了不同,那荷花的香味不是漫漫而來,而是斷續有致,頗有朱自清的玩荷心境了。“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引自朱自清《荷塘月色》)拂視中園,塘荷池水清澈寬廣,但見稀疏處,有對對鴛鴦遊弋,塘岸山石屏立盡偃臥於樹叢。丘起之下,風承之上,草木搖曳,盎然情趣,競相入畫。其“花木爲勝”是拙政園的園林特點之二。

        忽遇“別有洞天”圓門,想必總有些情趣吧,入之而去卻已到了西園。西園的景觀與中園既有承續,亦有大相竟庭處。起伏、曲折、凌波而過的水廊、溪澗,是蘇州園林造園藝術的絕配,如是,我們在西園西南一側,發現一處靜謐的水灣,野草伏岸,翠萍浮波,老柳扶疏,荊柵復圍,好一處僻陋村野之境。而西園的主體建築景緻,則是“三十六鴛鴦館”與“十八蔓陀羅花館”,前後兩廳呈鴛鴦廳形式相連,中隔銀杏浮雕玻璃屏風,館內字畫、陳設極爲雅緻,雕琢之功寓於古樸遺風。這是當時園主人宴請賓客和聽曲的場所。再看西部另一處主要建築“與誰同坐軒”,這是個扇形的亭子,兩個扇形空窗各對着“倒影樓”和“三十六鴛鴦館”,奇巧的是,後面的窗如畫般描繪出山上的笠亭,而亭篷又絕配成了完整的扇子。其它建築還有留聽閣、宜兩亭、倒影樓、水廊等。其“庭院錯落”是拙政園的園林特點之三


        記得在深圳,夜色中走在四圍高矗的大廈之“峽谷”間,覺得那些閃爍的窗戶宛若繁星,它把人鎖在一個現代的穴居島嶼中,離自然遠而又遠,每一個“星宿”都在嘈雜的聲浪中顫動着一份喜怒哀樂。然而古人很聰明,將自然恭恭敬敬請進鬧市,在方寸之間,使市井中人的心境得到巧妙的平衡。哦,我們原本就是自然之子,我們需要擁有這種權利。

        實際上,遊覽拙政園,我們終處在晃晃乎乎之中,並未能領略多少她的豐彩,文化儲備也欠缺,對於那些山水縈繞,廳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濃郁的江南水鄉特色的仙境,感到眼花瞭亂、不知所措,彷彿如《紅樓夢》中劉姥姥進了大觀園。其時,我們見到一大羣旅遊者圍着一個導遊,後者正在拙政園全景圖前講解,從其繪聲繪色的解說中,我們得知電影《紅樓夢》中大觀園的景觀、情節,都是在這裏拍攝的呢。

        做詩一首:

          《蘇州園林》

        曲池依稀神仙樓,

        廊榭洞橋繞雲愁;

        縱有蘇園千般好,

        人生一世幾回秋?

        出了拙政園,我們久久被一種飄飄然的氣氛籠罩……突然,嗓子彷彿要冒煙,剛纔那天堂般的景緻,竟然抑制了口乾舌燥。想起早上那聲特別的吆喝——“賣棒——冰”,立馬來了精神,直奔“棒冰”而去。

     (待續)



        注:此文(原標題《1983·秋,長江召喚,我們出發……》,爲了標題更具時代背景,也更加含蓄和洗練,故改之)是記敘散文體裁中的遊記,且是沿着時間場景順序,以日記形式和場景變換爲行文結構(進行連載);同時,爲了使內容更加豐富,採取“時空疊加”的方式,加入了同一空間的不同時段的內容。

        本文爲作者斷續歷時11年於1994年底完成,然後壓箱底25年;2019年第一次修改,增強了文中歷史事實、時代特徵、地理景觀和人文景觀的史料性與真實性,儘可能做到顧言而見貌,即字而知時;2020年6~12月第二次修改,對第一次增改再次補進文史地情內容,進一步加強了行遊中從感受到感悟的內心演進,並修辭潤色完善;全稿約8~9萬字。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