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教育的路上——讀《另一種可能》和《鑄造南梁教育名片》後感

喜歡讀書的人比比皆是,但要追問大家讀書的意義何在?每個人的答案是不同的,任何一個熱愛讀書的人心中都有自己的一方純淨天地。關於讀書的意義,我最喜歡楊絳先生的一段話:“年輕的時候以爲不讀書不足以瞭解人生,直到後來才發現如果不瞭解人生,是讀不懂書的。讀書的意義大概就是用生活所感去讀書,用讀書所得去生活吧。”讀書最終的目的歸結於我們能夠更好地生活。十幾年的求學生涯結束,很榮幸步入了教師行業,成爲了一名行走在教育道路上的年輕教師。作爲教育界的新人,經驗不足,資歷尚淺,需要學習的東西太多太多,幸運的是,有各種豐富的教育教學資源,可供我不斷學習,並讓我在反思中進步。

9月份開學以來,非常幸運地邂逅了兩本教育文集,第一本是池昌斌老師的《另一種可能——一個特級教師的跨界生長》。作者池昌斌老師,是知名特級教師,全國課堂教學大賽一等獎獲得者。這本書是他從教二十餘年來,理性、獨立、開放、尊重、包容和貼近自然的教育理想的集中體現。第二本書是我校楊志檉老師的《鑄造南梁教育名片》,這本書大體分爲三部分內容,第一部分“處處有愛,時時幸福”,是楊老師作爲老師獻給學生的一片愛心;第二部分“博觀約取,厚積薄發”,是楊老師對語文之道與技的思考,第三部分“經典之藏,心靈之旅”是楊老師的讀書心得與經驗。我於忙碌中偷空讀完這兩本書,百感交集,收穫頗豐,今天很榮幸能與在座諸位分享以下幾點我的讀書心得。

守護教育希望,助力發展突圍

華池縣位於隴東黃土殘原溝壑區,這裏梁峁縱橫,溝壑交錯,溪流縈繞,氣候溫和,十幾萬勤勞勇敢的華池人民,在這裏奮力拼搏,卻仍然飽受貧困桎梏。在脫貧攻堅、全面小康、鄉村文明振興等大政策背景下,華池人民想要從根本上實現發展的突圍,教育是不容忽視的版塊。因爲擺脫貧困,既要治標更要治本。在和物質貧困告別的同時,更要着力於提高人的素質,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我是土生土長的華池人,十幾年的求學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讀書改變命運。”的真理。得到更好的教育,普通家庭的孩子纔能有更多施展才華的機會,才能爲貧困的原生家庭托起發展的希望。“一人成才,穩定一個家庭”“一人學技能,全家脫貧困”……教育對全國上下的扶貧工作帶來的切實成效,正在潤物細無聲地影響着一批批貧困羣衆,激活他們對教育價值的認可、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華池縣亦然。從前,對自己家鄉的貧困落後有過抱怨,甚至嫌棄,一座安靜的小城,沒有星巴克,沒有萬達廣場,甚至連像樣的交通設施都沒有。可是,隨着時間的流逝,時光最終讓我從批判走向了建設。儘管在教育這條路上,我還有太多學習的地方,但生於斯、長於斯、服務於斯,反哺桑梓,站上講臺,我願意跟隨在座的各位老師一起,走在教育的路上,守護教育希望,助力華池的全面發展實現突圍。

夯實個人功底,跨越高分門檻

“資之深,則取之左右逢其源”,當下的考卷,學科知識相互滲透、交叉、互動日益明顯,我們除了喫透自己本學科的知識,還要不斷學習,加強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以及藝術科學等各方面的個人素養,提高知識的整合能力,實現知識結構的多元化和整體優化,夯實自己的個人功底,在課堂上纔不會“爲賦新詞強說愁”,才能由一個知識點延伸到更廣泛,更深層次的知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所以說,我們作爲教師,只有必須樹立起終身學習的觀念,隨着教學實踐的增加,新問題、新矛盾也接連不斷的出現,要想自己成爲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師,要學的東西還有很多很多,要走的路還有很長很長。教師必須不斷學習,從中總結更多經驗,發揚優點,改進缺點,不斷探索新的知識、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提高教學質量,取得更好成績。爲了學生,爲了自己,爲了教師的魅力永存,願我們都能不斷學習,提升自我。誠如楊老師說的,博觀約取,厚積薄發,夯實個人功底之後的我們,才能引領學生最終跨越高分門檻。

走向靈魂深處,喚醒愛與美好

池昌斌老師說,我們需要走在成績和成長的中間地帶,儘管這樣頗爲無奈!但這也是當下不錯的選擇,至少我們不要成爲考試成績至上的主導者或是“幫兇”!不反對孩子應該擁有優異的成績!成績不等同於分數。問題的關鍵是取得分數的方式,教育不應該只剩下分數。

人是不斷成長髮展着的,這就註定教育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關注成長的教育,不僅要關注當下,更要關注未來發展的可能性。所以我們不能緊盯着分數不放,而要多角度,多層面,爲孩子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所以,我們的教育,最終要走向靈魂深處,喚醒愛與美好。像楊志檉老師書中所說:“教育着眼於人的靈魂,追求心靈的感動與激盪,充滿激情、浪漫、意趣。教育力求把人引向真善美,引向偉大、深刻與崇高,震撼人心,催人淚下,蕩氣迴腸,餘韻悠長。如玉一般的赤子之心,如水一般的純淨靈魂,如山一般的英雄夢想,如海一般的浩渺胸襟……”

我們的學生跨越高考後,將會走出去,而走出去之後,又會面臨着更大的心理壓力和挑戰。貧富的差距、眼界與能力的差距、自信與底氣的差距……將會是阻礙他們發展的又一高山。

要強的反面是極度自卑。震驚中外的“江歌”案宣判,陳世鋒被判20年。起底兇手陳世鋒的人生經歷,就讀於華僑大學廈門校區,2015年到日本福岡語言學校,2016年就讀日本東京大東文化大學漢語研究科。事發時,他正值研究生一年級。同學對他的評價:“從小不和父母一起”,“我們感覺他挺圓滑心機的,覺得他挺愛裝,比較喜歡端着,看起來很瀟灑,講話也很有腔調。” “貌似很帥的男生,其實很窮,要強的反面是很自卑”

當下的鄉村現狀是年輕人外出打工,或是離異的居多,而且我們生活在貧困縣,很多孩子在童年時期的成長過程中沒有感受到充滿安全感的愛,而是一味被逼迫要努力,要出人頭地,在最好的年齡承受了巨大的壓力,就會變得好強,可是好強的反面很可能是來自內心的深深的自卑。在他們高考之後,見到更廣闊的天地,難免會有比較,會自卑。這種關於貧困的自卑,關於家庭的自卑,一不小心就會釀成大禍。所以,“知識改變命運”沒錯,但也要教會他們找到自信,享受生活,熱愛生活,不嫉妒,不自卑,養成樂觀豁達的人生態度,更重要。自信的人,會不懼生活的種種刁難,在任何環境下都能享受幸福。珍愛自己的生命,也珍愛別人的生命,在愛與被愛中感受生命的可貴,纔是發展其他一切技能的基礎。

我的分享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