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有書: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 關於本書 ·——

《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由國內多名著名專家學者歷時數年編纂而成,全書較系統地介紹了古代中國人在天文曆法、科舉官場、喫穿住行方面的知識,爲我們瞭解古代中國提供了一個翔實可信的入口。

——· 關於作者 ·——

王力,中國語言學家、教育家、翻譯家、散文家、詩人。中國現代語言學奠基人之一。青年時代師從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王國維等人,後赴法國巴黎大學留學。1954年調北京大學任教授。爲發展中國語言科學、培養語言學專門人才做出了重要的貢獻。代表作有《中國音韻學》《中國現代語法》等。

——· 本書金句 ·——

1.《中國古代文化常識》是1961年,北京大學王力教授受教育部委託主編的《古代漢語》教材中的一部分(第八、九單元的通論部分)。

2.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五星合起來稱爲七政或七曜。

3.干支紀年法一般認爲,興自東漢,也有人認爲是在漢朝初年就開始用干支紀年,到了東漢元和二年(公元85年),採用政府命令的形式,在全國範圍內實行。

4.周代的姓氏制度和封建制度,宗法制度有密切聯繫。

5.隋廢九品中正,設進士、明經二科取士。唐承隋制,並增設明法、明字、明算諸科,而以進士、明經二科爲主。

6.我國古代的職官,歷代建置不同,其間因革損益,情況複雜。

7.古時貴族才能戴冠乘車,車有車蓋,所以古人以“冠蓋”爲貴人的代稱。

——· 核心內容 ·——

一、《中國古代文化常識》簡介

這本書是關於中國古代文化的通識性經典作品。全書共十二章,涉及天文地理、科舉官場、飲食起居等各方面內容。這本書自從1961年出版以來,歷經四次重要修訂,至今仍是大衆認識中國古代文化最全面最詳盡的參考書。

二、古人爲什麼要觀測天象,天文與農業之間到底有什麼關係?

1.七曜

在古代,人們認爲宇宙由至高無上的天神統領。每一種自然現象背後都有一個神靈在掌控。爲了農業生產,古人時常觀測天象,這極大促進了天文和曆法的發展。古人將日月和金、木、水、火、土合稱爲七曜,以此表達對宇宙的崇拜。

2.星宿

二十八星宿的起源一直在學界存有爭議,曾侯乙墓的出土衣箱證明,二十八新宿是中國人發明的。蒼龍、玄武、白虎和朱雀四種動物,代表東南西北四個方向。

3.星座

受歷史和科學所限,古人的天文學常常和宗教迷信綁定。西方十二星座,在遼代之前已經傳入我國。

4.節氣

二十四節氣對農業生產具有極大的指導作用,直到現在依然在沿用,是中國第五大發明。

5. 天干地支法

天干地支法起源於漢朝,用於記年、記月、記日等。漢朝以前的干支記年,都是後人推算上去的。

三、古人爲什麼擠破頭要進入“體制內”,“體制內”的組織架構是怎樣的?

1.人才選拔制度

古代很早就有選拔人才的機制。漢朝建立了察舉制度,察舉制是進入官場的重要途徑。科舉制度始於隋朝,延續到清末,歷時一千三百餘年,是世界上沿用時間最長的人才選拔制度。唐朝繼承並完善了科舉制度,科舉由禮部主持。殿試爲科舉考試中的最高級別,由皇帝親自主持,第一名俗稱狀元。科舉制度在爲統治階級輸送人才的同時,也殘害了一批讀書人。

2.官職

古代官職可以分爲中央官職和地方官職兩種。秦朝中央設立了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三個核心崗位,以後歷代在此基礎上各有改動。六部是中國古代中央最高政府機構。具體包括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六部的正副長官分別稱爲尚書和侍郎。地方官職可以追溯到春秋時期,西漢七國之亂後,中央政府對地方的權利進行了收縮。隋唐採用郡縣制度,宋朝地方官職有所調整。元明清三代,地方官職基本一脈相承,略有改動而已。

四、古人在喫穿住行方面都有哪些講究?

1.衣着

上古時期,男子戴帽,帽子分冠、冕、弁三種。秦俑頭飾包括三種樣式,每種樣式代表不同等級。皇帝擁有多件龍袍,不同場合穿不同龍袍。只有皇帝皇后能穿龍袍,皇子和皇親國戚只能穿蟒袍。普通百姓穿裘和袍禦寒。古代居喪文化衍生出喪服文化。玉佩是古人的重要飾物,也是身份地位的象徵。

2.食宿

古人的主要農作物是五穀,它們分別指:小米、黃米、麥子、豆類、麻子。唐朝時,麪食技術就已經很發達了。古人對居住環境也很看重,住所要講究風水。理想的風水格局要求屋子坐北朝南,屋後有山,屋前有河。版築技術在古代建築中佔有重要地位。我們今天看到的臨洮秦長城,就是利用版築技術築成的。

3.交通出行

古人一般說乘車,指乘馬車。馬車以左爲尊,戰車除外,牛車一般是拉貨的。騎馬的風氣始於戰國時期的趙武靈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