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優質課成長之路(二):痛並快樂着

清晰記得一年前,也就是2019年的10月份,我加入了市教體局胡新穎主任的代表課團隊,當時不知道代表課到底是什麼,就知道需要磨課,還要有兩萬字的磨課記錄,包括教材解析、教學設計、教學實錄、教育故事、教後反思等共七樣東西,當時我打磨的那節課是《植物生長素的發現》,作爲一節科學史,如果按照以往的教學方法講“科學史”的話,需要講的東西並不多。如何以這節課爲契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於是我就帶領學生重溫科學家的經典實驗,讓同學們從培養胚芽鞘開始做起。要培養胚芽鞘要有培養材料和培養基質,於是我第一次帶生物興趣小組的四十名學生去駙馬溝採集河泥和松針,那一次外出採集同學們興奮雀躍的表情溢於言表,他們第一次知道詩經裏的“參差荇菜”原來就在身邊,於是以荇菜爲主題一路上同學們吟詩作賦,引經據典,把與之相關的詩詞歌賦都扒拉了一遍,一次小小的採集演變成了一場賽詩會,相信美好才能遇見美好!同學們看到這些美好的風景,自覺的撿拾河邊其他遊客遺棄的垃圾!這一小小的舉動深深的感動了我,回來的路上,他們大聲唱起了:我和我的祖國!那一刻我覺得帶他們出來是值得的!

回來後我們用採集的基質開始培養胚芽鞘,有同學培養了大蒜,有同學培養玉米,有同學土培,有同學水培,最有創意的李雨辰同學用紙培,培養出的大蒜胚芽鞘最好!這又讓我再一次感受到只要發揮學生的積極能動性,同學們的創意是沒有止境的!

有了材料我們就可以像科學家一樣進行實驗了。接着我讓同學們用角色扮演法,分組進行科學家的四組經典實驗,同學們除了模擬課本上的經典實驗再,還獨創了很多新的科學實驗方法,比如在模擬拜耳實驗的過程中,發展切下的胚芽鞘很容易從尖端切口處脫落,同學們獨創了“半尖法”,只切入去尖端的一半,仍然達到了尖端分佈不均勻的效果!

後來爲了讓同學們展示他們各自的實驗成果,我又一次帶同學們去北公園舉行了一場科學論壇,那次秋遊的口號是;“秋天不去撿“垃圾”,白來人間一整年”,那次秋遊,除了展示同學們的科學實驗,還撿了很多落葉做標本!

總之以《植物生長素的發現》這節課爲契機,我們離開校園到野外採風,學到了教室裏根本學不到的東西!這也讓我看到了同學們的無限創意和可以挖掘的潛力,這些內在的潛能只要正確引導並啓動,他們的小宇宙肯定會爆發!第一次磨課讓我和同學們一起成長了不少,也收穫了滿滿的感動!

在磨課的過程中,我和我們學校的楊曉丹、張冉、趙孟傑組成一個磨課團隊,相互聽課,提意見,彼此分享示範課稍縱即逝的靈感,我們每個人都磨了自己的一節課,半個學期下來,每個人都成長了很多。邁出成長的第一步並嚐到了它的甜頭,原來下班以後的八小時,纔是我們成長的開始!感謝胡新穎主任把我們引向成長的康莊大道!也就是從第一次磨課開始,讓我知道了成長的艱辛和甜蜜!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