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精英的教育,可能只是培養出《優秀的綿羊》

《紐約時報》稱這本書可能會在美國曆史上留下永久的印記,該書作者威廉.德雷塞維奇作爲一位耶魯大學教授,對美國常青藤精英教育作出反思,寫出了這部顛覆美國中上層階級價值觀的警世之作。

威廉在常春藤待了24年之後,感覺到美國教育系統下培養出來的大學生,大都聰明,有天分、鬥志昂揚,但同時又充滿焦慮,膽小怕事,對未來一片茫然,極度缺乏目標感。他們非常善於解決手頭的小問題,卻不知道爲什麼要解決這些問題。

這本書引起我們思考的問題是:

我們擁有獨處反思的能力嗎?

作者認爲,反思能力是精神生活的關鍵,而獨處則是反思的前提,反思——獨處——精神生活,之前似乎從未有人讓學生思考過這些個問題,所有人都老實巴交的朝着一個目標前進。

我們認爲考上名校的學生就是“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最後贏家,但是現實不是這樣,這些年輕人身上寄居着恐懼、焦慮、失落、無助、空虛和孤獨。

進入大學以後,這種情況絲毫沒有改善,而且事情還在惡化。大學給予了學生們自己決策的權利和自由,這種突如其來的自由,需要的是強大的自理、自立和自控能力,但是很明顯很多學生沒有充分準備好。

所有能夠做出成績的人,活得明白的人,必須要能享受獨處的魅力,學會自己思考,這不是扎堆熱鬧能帶給我們的。

教師的本職與學生最核心的能力是什麼?

教育既不是爲解決工程類問題存在,也不是爲灌輸大量知識而存在的。“教育”的拉丁語本意是“激發”。

優秀教師是優質教育的必需品,教師工作的本質,是激發並喚醒潛伏在每個學生體內處於休眠狀態的能量。如果我們有幸在自己的生命中遇見過這樣的良師,對這種經歷就不會陌生。

學生不是純粹被動的,蘇格拉底曾經在柏拉圖的《會飲篇》說過,老師如同以爲“接生婆”,倘若“你的靈魂受孕了”,老師將幫助你釋放無數的思想。老師只是個助產士,幫助你發現它,並迎接它的到來。

不少學生認爲上學習的目的並不是學習,種種跡象似乎在警告我們,學生質疑教育的本質,甚至不相信教育。

回到上一點,當你有了自己思考的能力,慢慢理清自己心中最需要的,並不斷的努力,老師才能更好的幫助你。

教育者應該做更好的引領者,而不是填鴨者,那隻能生產不快樂的生產線批量化機器人。

上大學是爲了讓教育支配你,還是學會主宰自己的教育?

教師是關鍵,師者:傳道、授業、解惑也。家長或大學生都在迅速尋找良師,並要用於在課堂之外同他們建立關係,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

至於具體的專業選擇,聽從自己的直覺,一定要選擇一個讓你能夠興奮四年的專業。大學是完全屬於你自己的,大學代表人生一次機會,善待這次機會,記住最重要的因素不是你就讀的學校,而是你自己本身。

學校之間的最關鍵的差異永遠是學生羣體,相比較而言,非頂尖學府的學生更有趣,更有好奇心,更加開放,對自己擁有的一切更有感恩之心,同時,他們不會那麼咄咄逼人或自命不凡。它們更像是夥伴,而非競爭對手。

精英學校無力扭轉社會的不平等,甚至在雪上加霜,雖然我們已經進入一個多種族、男女平等的經營治理模式,但這種模式本身又會形成新的特權階層,而我們的教育系統在想這個方向發展。

以前寫過一篇文章,《小學入學免試,體現出社會階層固化日漸明顯的趨勢》,我們無力去改變精英模式,或者扭轉自己和孩子階層,但是,在唯一看似公平的高考制度前,我們在奮力拼殺時,還是要注意成績以外的內容,譬如自己獨立的思想,對於學習和生活的熱愛,我們是爲了什麼而努力……或許,一羣優秀的綿羊,最終敵不過幾只卓爾不羣的餓狼。

只是,怎樣培養孩子狼的思維,從固化機械化的教育模式中找到自己成長的道路,還需要我們更多的思考。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