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文章,這三個要素不能少

宋代大理學家周敦頤,在《通書·文辭》裏寫道:“文所以載道也。”

用現代的話來說,寫文章就是表達思想。

大理學家這麼說,一定有它的道理。

以我們現在的經驗和閱讀量來說,不論文章長短,真正能打動你的,肯定它是故事的內涵、思想的高度和凝練的觀點。

我們讀過不少文章,篇幅不短,文字華麗,但通篇讀下來,卻感覺內容空無一物,像被髮漲的泡沫一樣。

或者在開篇時,信息滿滿,行文過程中卻一直在講大道理,讓人看了味同嚼蠟。

那如何做到既言之有物,又生氣勃勃呢?

在跟隨peter老師學習後,我認爲這三個要素不可缺少。


一,觀點


三國時期,魏國曹丕在《典論·論文》裏寫道:“蓋文章,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

文章爲什麼這麼重要,能上升到國家大業的層面?

當然是因爲,文章中表達出來的觀點,和它觀點帶來的普遍共鳴性。

初唐四傑之首————駱賓王,曾作過一篇討伐武則天的檄文————《討武曌檄》。

這篇文章言辭犀利,觀點鮮明,氣勢磅礴,一篇檄文幾乎攪動了整個唐王朝,一時間天下風起雲湧,大有推翻武氏天下的氣象。

《資治通鑑》記載,檄文傳到武則天手上,她看時先是臉色陰沉眉頭緊鎖,越到後面,越驚歎,最後不禁拍案叫絕,甚至責備宰相爲什麼這麼好的人才沒被重用。

道家有言:“言出法隨!”

每一句話都是你的觀點,我們延伸到寫文章,每一個字都是你的觀點。

觀點不鮮明,就像人說胡話一樣,不止沒人關注,還讓人生厭!


二,血肉


觀點如骨架,內容如血肉,沒有觀點的文章像一灘爛肉,沒有血肉的文章就像一架骷髏。

我們不是科學家,也不是醫生,都想看豐滿鮮活生命,不會喜歡對着一軀骷髏來回欣賞。

我們是這樣,那我們的讀者也是如此。

《戰國策》裏有名篇,後世單獨將它另立章節,命名爲《觸龍說趙太后》。


說的是戰國時期(公元前265年),秦國攻打趙國,被連連攻破三座城池,危急萬分時趙國便往東往齊國求救。齊國回覆說:“必須讓長安君來做人質纔行,否則不出兵。”

長安君是趙王的弟弟,是實際掌權者趙太后的小兒子。

趙太后心疼兒子,怕長安君到了齊國受委屈甚至是有生命危險,便死活不同意人質方案。

大臣們竭力勸諫,怎麼也說不通,最後太后被說怒了,對大臣們說:“誰再說這個事,我要吐他一臉吐沫!”

這時和太后年齡相仿的老臣觸龍前來晉見太后,一番話讓太后恍然醒悟,同意了交出長安君做人質。

全文翻成白話,如下圖

爲了說服太后同意長安君做人質,觸龍找了三個論據:

1、你我都沒幾天活頭了,要爲子孫多打算了。

2、父母都愛兒女,爲兒女長遠考慮纔是真愛。

3、歷史上無功的王候都敗亡得快,有功績的才能久遠。

貴爲太后,也同樣是母親,有着一樣的慈愛。

要是隻說觀點,就算再對,她也只會吐你一臉吐沫。

將觀點填入血肉中,不說教,不講大道理,層層包裹,由淺入深,由外到裏,層層環扣,最後總結昇華,達成觀點一致。

說話是這樣,寫文章也同樣如此.


三,案例


傳說李白小時淘氣,總愛逃學,直到聽了一位磨鐵棒老奶奶說:“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時突然幡然醒悟,立志求學。

這番話道理淺顯,但要是換成家長、教書先生來講,就好像強迫小李白看一副骷髏,雖然是好意,卻絕對無法喜歡。

而老奶奶配合着正在做的事情,自然而然的說出富含哲理的話,反而小李白醒悟過來。

文章也是如此,字字珠璣不一定有人願意看,一則淺顯的小故事或者案例,卻能激發更大的閱讀熱情。



寫文章是一個認識自我,提升自我,影響他人的過程。

我們都是起點不高的寫作者,但都對未來充滿期待。我們相信,只要寫,就在一直行走在前進的路上,只要琢磨,就一直飛奔在提升的路上,只要不停的打破自己就一直在進化的路上。

寫好文章是個長期的進化過程,希望實踐和分享的三個要素能幫助到大家。


一頭大雁飛翔能上枝頭,一羣大雁能飛翔能穿越季節。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