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首個5A景區,被遺忘的黔中第一古鎮——青巖古鎮

青巖其城新建,城中頗有瓦樓街市,

是貴省南部要害。

——徐霞客


青巖古鎮爲貴州四大古鎮之一,地處貴州南郊花溪,始建於明朝,原是軍事要塞之地。古鎮主要以苗族和布依族爲主,人氣相對較旺,時值疫情,卻依然遊人不絕。


古鎮內的商業氛圍雖然濃烈,但很難得並沒讓人覺得反感。也許是因爲櫛次林立的木質矮房,又或者是因爲質樸的當地人。今天我們便來走一下這座軍事古鎮,主要分爲三個部分,從歷史到古蹟,美食。



青巖滄桑


▲ 圖爲青巖古鎮城牆

青巖古鎮是從明朝洪武十一年開設青巖堡,至今已有600多年曆史。


▲ 圖爲青巖古鎮

明初,爲控制西南邊境,於洪武六年設貴州指揮使司,用以管控川、滇、湘、桂等地驛道。青巖位於廣西和貴陽的主驛道,主要是用以傳遞公文和軍情。其後,明朝在此屯兵建鎮,因其青色岩石而得名“青巖屯”。


洪武十四年,雲南梁王反叛,朱元璋派大軍遠征滇黔,以三個月的時間平復。之後,朱元璋派大軍進駐黔中屯田,“青巖屯”慢慢地變成了“青巖堡”。


▲ 圖爲趙公專祠內的班麟貴蠟像

1624年,布依族土司班麟貴開始建造青岩土城。之後,班麟貴之子改土牆爲石牆,並對古鎮開始進行擴建修繕。

▲ 圖爲青巖古鎮城門

▲ 圖爲青巖古鎮城門

青巖的古城牆是用巨石壘於懸崖之上,共分東、南、西、北四城門。其後,因太平軍攻打青巖,開始在城牆上修建城樓,於是慢慢有了如今的樣貌。


抗日戰爭時期,因其易守難攻,又地處僻靜安全之地。八路軍在青巖設安置點,把許多革命家屬都疏散到了這裏。其中包括了周恩來的父親,鄧穎超的母親等都在青巖住過一段時間。

■ 周恩來父親曾居地

▲ 圖爲丁宅

日本佔領武漢以後,八路軍在貴陽接待了一批從桂林轉移過來的抗日家屬。周恩來的父親周貽能便被安排在此丁氏民宅中。

▲ 圖爲丁宅

▲ 圖爲丁宅

丁宅始建於清末,坐北朝南,面闊三間。周老先生在青巖居住期間,經常贈藥幫助羣衆。於1941年,周老先生離開青巖至重慶。次年,周老先生不幸病故。

■ 背街


▲ 圖爲背街

這條小街因姜文的電影《尋槍》而出名,在古鎮內頗有人氣,成爲不少人來青巖的打卡點之一。


▲ 圖爲背街

▲ 圖爲背街

狹小的街道鋪就油光可鑑的青石板,石板路經歲月磨礪略顯古樸滄桑,在日照下隱泛青黑色光芒。烈日下,斑駁的樹影讓整個石板路顯得狹長而又僻靜,曲折更得幽深之境。


▲ 圖爲背街

兩側片石主要以條石、塊石、團石等用糯米漿、桐油、石灰砌築而成。層疊而上,牆頭上生機勃發的野草和粗獷的壘石形成強烈對比。


青巖古蹟


▲ 圖爲萬壽宮一角

整個小鎮以磚石爲最大特色。石瓦、石牆、石坊……大戶人家用青石板砌牆,窮人家則用碎石疊成。


▲ 圖爲青巖古鎮街景

▲ 圖爲青巖古鎮街景

青灰色的石瓦屋頂,密密麻麻的木質低矮樓房隨山勢起伏。主幹道由青石板鋪就,兩邊則是數條深幽小巷。

▲ 圖爲青巖古鎮

▲ 圖爲青巖古鎮

和主道的人聲鼎沸形成強烈對比,小巷內清幽靜謐,蜿蜒曲折。三三兩兩的老人圍坐矮桌邊上,打趣着聊着天。身後的老木房、陳舊衰敗的石牆,讓這一切看起來頗爲和諧自然。


▲ 圖爲青巖古鎮

古鎮上的建築主要以明清建築爲主。櫛次林立的矮房,斑駁的磚牆,青灰色的瓦頂上高高聳起的檐角……


▲ 圖爲青巖古鎮

古鎮內木質樓房的窗雕頗爲精彩,有象徵多子多福的石榴、葫蘆圖案,也有龍鳳獅等造型。


▲ 圖爲青巖古鎮

▲ 圖爲青巖古鎮

▲ 圖爲青巖古鎮

古鎮雖佔地僅3平方公里,但是整個佈局緊湊熱鬧,明清古建交錯密佈,古蹟祠宇林立其中。往來行人穿梭其中,也有不少當地特色小店讓人頗爲驚喜。


▲ 圖爲教堂

▲ 圖爲天主堂

因古鎮曾是軍事要塞,身處川、滇、湘、桂的通道。隨着往來的商賈越來越多,慢慢地也發生了一些文化上的演變,融合了多種的宗教文化。於19世紀,天主教和基督教先後進入青巖,青巖古鎮演變成集儒、佛、道、天主、基督五教並存的一個小鎮。

景區內有不少的文物古蹟散佈在古鎮之中,共有九寺、八廟、五閣、三洞、二祠、一宮、一院等共37處。需單獨購買聯票。個人認爲這些景點遊玩起來有些雞肋,食之無味,棄之可惜。



■ 萬壽宮


▲ 圖爲萬壽宮

萬壽宮,又名江西會館。始建於清康熙年間,於嘉慶年間改造成道觀。整個萬壽宮,最精彩的地方在於正門以及正殿對面的戲臺。

▲ 圖爲萬壽宮正門

正門上方刻有萬壽宮三個字,兩邊則是環繞五龍。頂部是太上老君身騎白鶴,仙風道骨。兩側則是上八洞神仙,八仙各立於雲端之上,手持法器,表情各異。正門兩側是一對浮雕石獅,一大一小,正在嬉戲耍鬧。

正殿對面的戲臺頗顯精緻,畫棟雕樑,飛角重檐。戲臺中央刻有祥雲瑞彩,雕工精湛。八面各繪有彩繪,因年代久遠而剝落不全。

▲ 圖爲萬壽宮

戲臺的精彩之處便是橫樑上的經典人物浮雕,多爲軍戰素材。分別刻有十面埋伏、韓信點兵、四面楚歌、鴻門宴等數十副木雕,讓人叫絕。

▲ 圖爲萬壽宮

萬壽宮分正殿、偏殿、西廂等處,供奉的是道教四大天師之一的許真君。

許真君,名許遜,南昌人士。是道教淨明派的祖師,其棄官歸隱,修道煉丹於西山,創立“太上靈寶淨明寶”,白日飛昇後誥封“神功妙濟真君”。



■ 慈雲寺


▲ 圖爲慈雲寺

慈雲寺毗鄰萬壽宮,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寺內主要是由一進院,二進院組成,均是木質結構建築。整個慈雲寺坐西向東,系穿鬥懸山頂木結構,寺內的石柱和戲樓上的木雕爲主要亮點。


▲ 圖爲慈雲寺

和萬壽宮的戲樓一樣,慈雲寺的戲樓上下額枋上,也刻有精湛的木雕,其內容主要是以三國時期的故事爲主,如:周瑜用計、三英戰呂布、煮酒論英雄等。


現慈雲寺內有花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展出,可以一觀。主要有地戲、紙紮、挑花等。


▲ 圖爲地戲

▲ 圖爲地戲

地戲:是傳入花溪最早的戲種之一。於正月開唱,燃香點燭。男子面掩青巾,戴臉譜面具,手執刀劍,一鼓一鑼即可開場,一人領唱,衆人和之……


▲ 圖爲紙紮

▲ 圖爲紙紮

紙紮:於清光緒年間由江西傳入,以扎龍爲主,兼顧風箏。


▲ 圖爲敦煌佛女

▲ 圖爲喫針繡,花蝶圖

苗族挑花:以平布作底,先用線勾出輪廓,再按圖案隔一根紗或幾根紗插針。挑花分明挑和暗挑兩種。明挑是正面挑,正面看,最爲普遍。暗挑則是反面挑,正面看,須手藝精湛。


■ 狀元府


▲ 圖爲狀元府

狀元府爲木建瓦房的兩進四合院,坐南朝北,頗爲低調,是清末狀元趙以炯的舊居。整個庭院風格集江南民居和貴州當地的風格交匯。


▲ 圖爲狀元府

趙以炯,字鶴林,22歲中舉,29歲成進士,參加殿試獲一甲第一名,成爲雲貴兩省“以狀元及第而奪魁”的第一人。


▲ 圖爲狀元府

趙以炯自幼聰明好學,其母陳氏教子頗嚴。趙家一門共出三個進士,一個經魁,一個狀元,可見其家教有方。《清代貴州名賢象傳》載:一門竟爽,彪炳當世,而炯竟以狀元及第,大魁天下,爲貴州前此所未有。


趙以炯因大魁名噪天下,官至翰林院修撰。但在其仕途之中卻並無太多功績。其母病故後,回鄉守孝三年,最後辭官返鄉講學。


■ 石牌坊

▲ 圖爲石牌坊


古鎮內本有八座牌坊,現保存下來的有三座,分別是南門外的“周王氏媳劉氏節孝坊”、南門內的“趙理倫百壽坊”和北門外的“趙彩章百壽坊”。


▲ 圖爲石牌坊

三座牌坊俱是清代建築風格,四柱三間。特別之處在於,這三座牌坊並沒有基槽,只靠4根立柱立於地面。



■ 趙公專祠


▲ 圖爲趙公專祠

▲ 圖爲趙公專祠

趙公指的是趙國澍。趙國澍,字慰三,咸豐年間領頭組織修補青巖城垣,一生戎馬,功得按察使銜。於同治年間,因攻打燈花教陣亡,隨後被追封爲太常寺卿,朝庭並下旨建趙公專祠。


青巖之味


▲ 圖爲牛肉乾

整個青巖美食最爲特色的便是滷豬腳和雞辣角,在古鎮中隨處可見,基本上你別無選擇地會一嘗美味。

▲ 圖爲楊梅汁

▲ 圖爲青巖美食

▲ 圖爲青巖美食

除此之外兩邊的集市上,還有糕粑稀飯、米豆腐、土豆餅、雞辣角、冰粉、楊梅湯、地瓜乾等。

▲ 圖爲青巖美食

▲ 圖爲青巖美食

當然也有一些重口味的美食,比如炸蠍子……

▲ 圖爲臘肉

▲ 圖爲乾貨

沿路隨處可見老人拿着凳子,坐在自家門前擺賣着自個兒曬的臘肉和一些乾貨,也不叫喚,和身邊的熟人閒聊家常。

■ 青巖滷豬腳


▲ 圖爲滷豬腳

又名狀元足,選用一歲左右的豬蹄,再加以十幾種中藥入味,文火溫煨滷製而成。色澤紅潤,肥而不膩,當真是入口即化。


■ 糕粑稀飯

▲ 圖爲謝家百年餈粑

用藕粉做底,加上煮熟的米糕團,再佐以芝麻,花生等配料。喫時先用勺子將其攪拌均勻,食之美味。

以入口處謝家百年糕粑最爲出名,值得品嚐。


■ 雞辣角


▲ 圖爲雞辣角

把仔公雞切成小塊肉狀 ,配合辣椒一起炒熟,加入調料至雞塊酥爛即可。色澤紅潤,鮮香爽辣。


寫在最後

青巖古鎮整體還是讓人感覺舒適,也許是一直在南方地帶見慣了江南水鄉的小橋流水,這種反差的古鎮還是值得一遊。


歡迎關注同名公衆號--花菜阿良,世界那麼大,讓我們一起去看看。

版權聲明:圖文版權爲原作者原創,請勿商用,如有發現,依法追究法律責任。如有轉載請聯繫作者,在作者許可後轉載並完整標註作者和文章來源。若有來源信息標註錯誤或侵權,請留言聯繫小編。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及時更正、刪除。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