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利3個掙錢路子,真的太爽了!

前幾天有位讀者問我一個很有意思的問題。

大意是,他是普通上班族,今年公司收益不好導致他獎金少了60%以上。他只好準備跳槽,可找了一圈,工資高的工作不是沒有,但做的事情比較固化,沒太多發展空間。

越看越鬱悶,他打算把心一橫:

“我就是個上班族,反正在哪兒不是打工?現在就想多賺點兒錢,哪個offer工資高,我就選哪個!”

一個上班族能混到什麼地步,在我看來,是由他能賺到哪些錢的比例決定的。

兜兜轉轉,無外乎3個掙錢路子:

1、昨天的錢;

2、今天的錢;

3、明天的錢。

01

昨天的錢

不知道你有沒發現個現象:多數人跳槽時喜歡強調“我之前做過什麼”、“我有哪些經驗”。

這麼說當然不算錯。

但過於強調做過什麼,無形中把自己放在“賣經驗”的定位上。

而這種定位更深遠的影響,是它會一天天地滲透到你的工作中,讓你舒服且上癮。

我前同事的表弟在外包公司做了4年程序員,外包公司的大部分任務都是接別人比較邊緣化、或是維護類的系統。

他表弟負責一套設備管理系統兩年了,開發些日常新需求,修改些老bug,差不多就是縫縫補補的事情,朝九晚五也沒什麼壓力。

這種任務對技術和邏輯要求都偏低,有時就是代碼搬運工。

前陣子表弟與新上司有些衝突,打算跳槽。於是自信滿滿地買了幾本開發經典書籍開始啃,去網絡上搜羅了一堆筆試題和各種算法解析,投了幾十家公司簡歷,勉強得到2個面試資格,其中一個還是我同事目前就職的公司。

而敲代碼這種事,面試時多問幾個應用的實操問題,馬上就能摸出老底。

同事公司的HR後來告訴他,這種水平其實和工作一兩年的人差不多,甚至找個應屆生讓老員工帶幾周就能做到,純粹就是個熟練度的差異。

“一個經驗用10年”這句話聽得我們耳根子起繭,可惜老話說歸說,老路走歸走。

什麼叫“昨天的錢”?

隨着日子一天天過去,你的能力沒提高,你的經驗沒豐富,只是靠啃老本賺工資。

看似安逸,實則墮落。

愛因斯坦曾說過兩句話:

第1句:我從來不把安逸和快樂看作是生活目的本身——這種倫理基礎,我叫它豬欄的理想。

第2句:生活就像騎自行車,要想保持平衡就要不斷運動。

做固定且熟練的工作,很容易讓人舒服。

可身體一舒服,腦子就停頓;腦子一停頓,人就會生鏽,開始不知不覺復刻昨天的自己。

02

今天的錢

包含兩個模式。

一個是既定模式

很多人有個誤解,安排給我的事情,我把它做完至少能過60分及格線吧?至少對得起老闆發的工資了吧?

實際上,老闆不是爲你的工作量買單,是看你提供的工作成果能解決多少問題,爲它買單。

舉個例子。

有位做數據分析工作的讀者留言,他以前總覺得自己提供的數據沒有問題,分析得頭頭是道,要啥有啥。但他慢慢發現不對勁兒了:

它無法爲業務提供幫助。

這就很尷尬了。你洋洋灑灑寫了一堆“正確”的東西,最終別人用不上,價值自動歸0。

以前我所在團隊,有陣子項目上線時經常出現性能問題,開會溝通時,WEB性能測試工程師堅稱自己的方法和腳本沒問題,拿出諸多案例說明測試策略的合理性。歸結起來就一句話:我沒錯!

被經理一句話封口:“你測試通過的系統上線後出了問題,那就是你的問題,誰還管你用的腳本對不對?”

許多人忽視了,工作的目標不是把事情做“對”,而是解決對應的問題。否則就是白乾。

這纔是60分水平。

另一個是優化模式。

職場電視劇《怪你過分美麗》有一幕,臨公子印象特別深刻。

先問你個問題,如果娛樂圈人氣小花的私生活牀照被曝光,你作爲她的經紀人,要如何擺平?

A.裝死。一聲不吭,讓粉絲控評等風波平息;

B.反咬。認定照片是P的,有人惡意抹黑;

C.承認。但強調那是藝人私生活,請大家多關注她的作品。

這幾種處理手段,大家應該多少都在現實中看到過吧?

但劇中的經紀人莫向晚給出了第四種方法——把牀照變劇照。

她想方設法找導演加了一場牀戲,既壓下了負面輿論,又順勢爲藝人的作品宣傳了一波,一石二鳥。

既然娛樂圈經常把假的說成真的,那麼,真的自然也可以變成假的嘛。

所以說,頂級優秀的人都是怎麼解決問題的?

改變做事模型。

劉潤在“得到”開設《劉潤 · 5分鐘商學院》課時,說到個細節。

他與羅振宇討論如何提升課程產品的質量時,以爲羅胖會提出條條框框,制定很多流程啊,標準啊等等。

結果呢,羅振宇提出的最重要的要求是:讓劉潤必須把自己的名字,加在產品前面。

他深知劉潤愛惜羽毛,只要把名字作爲招牌就絕不會敷衍,因爲丟不起這個人。

果然,劉潤髮現自己真的丟不起這個人,最終,用心打造的課程成爲“得到”爆款。

羅胖就通過署名這個小細節,改變了做事的模型。

厲害的人不會按部就班,而是爲了最大程度的實現目標,跳出常規模型,犀利地看清人和事物的本質,作爲突破口。

不僅賺到今天這份錢,更要賺得聰明又漂亮。

03

明天的錢

這點在我看來是最重要的。包含兩種意思。

第一,讓人有所期待

很多人以爲,老闆給你的錢,是爲你眼前的價值定價。實際上呢,人的價值不在於你幹了什麼,而在於你還能幹什麼。

讓人有所期待並非要做得完美,你只要持續地比預期好一點點,就足以令人刮目相看。

這一點,我對曾28次打破世界記錄的撐竿跳女皇伊辛巴耶娃特別佩服。

她有個“1釐米原則”。

有記者問她:你爲什麼每次破紀錄總是提高1釐米呢?

伊辛巴耶娃說:“ 我就是想1釐米1釐米地把世界記錄提高,讓大家關注我,更關注撐杆跳。”

她這麼一點點地上升了,人們每次都會想“她是不是還能再高1cm呀?”吸引到了更多關注同時,也得到了更多榮譽。

職場上是同個道理。

當你做一件事時如果超出既定目標一些,拿5千時體現出8千的身價,老闆一看,這小子有潛力啊,看來可以培養下,於是願意給你更多機會。

有價值的事情做多了,你的含金量就上來了。

就算老闆假裝看不到,你也有跳槽選擇更好工作的籌碼。

第二,做對未來有影響的事

今年就業環境不好,很多讀者朋友以及我身邊的同事們,不管是工作一兩年的新人,還是已經打拼到一定崗位的中年人,“不安全感”逐漸暈染爲職場底色。

爲什麼?

因爲擔心找不到工作。

這個擔心的本質,其實多半源於之前從沒考慮過如何賺到明天的錢。

絕大多數的上班族依然是靠販賣時間和勞力作爲唯一收入來源。多勞多得,少勞少得,不勞不得。

可這世上有個殘酷真相:單純的勤勞,永遠無法致富。不然那些每天被要求勞動12-15個小時的流水線工人,早就擁有鉅額財富了。

你今天付出的勞動,要儘量讓未來的自己受益。

舉個很小的例子吧。

截止到目前爲止,我利用下班後的時間在公衆號上寫了400多篇原創文。它們讓我成爲多家平臺的簽約作者、出版了一本書、收到不少邀約,雖然談不上多大的成果,可至少擴展了我的職業生涯,帶來了諸多機遇。

這是我當初寫作時完全無法想象的。

如果我沒這麼一篇一篇地寫,我今天也就是個幾乎碰到天花板的上班族而已。

所以說,我們一定要時常反問自己,現在做的事情能不能對未來產生久遠的影響。如果沒有,無論你做什麼都是手停口停的被動模式,哪怕收入不錯,哪怕忙碌無比。

最後我想說的是:

昨天的錢,是已成歷史的定價;

今天的錢,是你提供價值的映射;

明天的錢,是決定你活在未來的籌碼。

希望在這複雜多變的世界裏,我們都能擁有智慧,一步步地賺到這3份錢。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