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解維持投資回報率13%的奧祕

相信很多人應該都看過<富爸爸與窮爸爸>這本書,我在很多年前讀過一次但印象很模糊讀完也就讀完了,今年又讀了一遍同時還玩了書中提到的現金流遊戲,這次收穫比較大,根據書中的內容拆解了我的工作同時確定了工作目標。

背景:

這本書中很經典的就是四象限人生:E=僱員、B=企業主、S=自由職業者、I=投資人

作者一直強調要儘可能的增加自己的資產,通過資產的收益來增加收入不能光靠工資收入,多渠道的資產收益才能保障穩定的現金流。

投資渠道:

我學以致用的羅列了我知道的現實生活中的可選擇的投資渠道:房產、股票、基金、信託、實體店鋪、銀行理財產品、保單。

房產:

通過此書可以知道房產是作者當年獲利的重要的渠道,但對於現在的我來說房產的成本太高了,而且資金週轉很不靈活同時從整體趨勢一二線城市或許還有升值空間三四線城市堪憂,這個不適合我。

信託:

信託相對來說算是相對高收益中比較穩定的投資渠道,但起投就要100萬這個也是不太適合我。

基金:

收益、風險及資金週轉率算是相對來說中等水平在正常的定投中。

股票:

風險太高、收益高但沒時間研究兩千多支股都不知道分幾個行業,暫時也沒法進入。

實體經濟:

實體店鋪在一線城市最大的成本就是房租,但能找到低房租又相對收益還不錯的生意的不容易,前段時間知道中央民族大學要搬新校區然後跑過去踩點,看看周邊是否有適合的商鋪可以提前下手的但發現新校區東西南北四個方位只有東邊有一塊稍選的區域部分符合要求,待定。

銀行理****財產品:

低利率時代存款的利率都跑不贏通貨膨脹,短期的理財產品三五個月就得倒一手太過麻煩,而且我對這一塊從來沒接觸過也不太適合。

保單:

這個其實很少有人知道,很多人知道重疾險、醫療險之類的不過這裏說的是年金險。

年金險是一種分紅險的理財產品很像長期性的定投,好處是保障最低的固定收益同時根據保險公司的盈利情況每年有一定的分紅,分紅加上保障的固定收益大概總收益可以跑贏能通貨膨脹,年金險我已經買入了。

制定工作目標:

分析下來做爲普通的上班族可選擇的投資產品少之又少,不過我的工作屬性(保險營銷員)給我提供了另外一種可能性。

很多人都知道保險營銷員做爲銷售,每銷售一筆保單是有一定的佣金的但不知道佣金大概有多少,我根據公司的基本法規及其不同產品的佣金率放在一起算了一下:

佣金率是13%這是以五年爲一個節點來算的各個產品佣金率的平均值,

1.一年繳的保險產品每年佣金率是不變的:比如第一年是20%那以後每年只要客戶繼續繳費保險營銷員都能拿到保費的20%佣金。

2.長期繳費的:十年、二十年或者三十年這樣的產品佣金比率是遞減,第一年可能是40%,第二年可能就是30%這樣,第五年以後就沒有佣金了。

我以我們家兩個人一生所要繳納的保費爲支出項:重疾(30年)、意外(30年)、年金險(30年)、醫療險(50年)總費用大概是168萬。

把13%做爲投資回報率,如果我的目標是五年內收入大於支出的話即我賺的錢可以覆蓋家庭的保費,我需要買入資產清單:

重疾:260件(按1萬客單價算),普通醫療險:3250件(按800元客單價算),年金險:130件(按2萬客單價算),高端醫療:512件(按5千客單價算)。

如何達成目標:

知道了需要買入多少資產,那該找多少標的物呢(找客戶)?

假設轉化率爲10%,即找100個人銷售保單10個人購買,可以得出所需要的標的物的數量爲:重疾的標的物2600個,普通醫療險標的物32500個,年金險的標的物爲1300個,高端醫療險標的物爲5120個。

這些數值加在一起求個平均值:8304,因爲一個人不可能只買一類保單且不可能只買一份(人生的風險屬性決定的)所以該數值再除以2得出4152。4152個標的物即五年之內需要向4152個人銷售保險,基本就可以把全家人一生的保費都賺回來了,平均一年是831個人每天兩個人。

我算的很粗獷很多影響因素都沒有算進去,比如說如果組建了團隊之後這個數值立馬就會變小。又比如做的時間長了大家都覺得我比較靠譜,願意把自己的朋友介紹給我,那轉化率10%這個數值也會提高,整體的標的物也會變小。

雖然不是準確的數值,但它無疑對於我的工作很具有指導意義同時在這此基礎上還可以算出人脈圈要擴到多大才能保障每天有兩個人可以跟我聊保險。

擴大人脈圈也涉及到一個轉化率的問題,這裏轉化率拿微信來說是指你鏈接多少個人,這些人中最後願意加我微信好友的人;從這些加我好友的人中通過一定的時間沉澱(信任建立的過程),從陌生人到相對熟悉的人(可以見面的人)又有一個轉化率。

只要把每個人的數值代入進去就可以非常清晰的得出,一個可以量化的每天的工作量。

這裏說的是每個人的數值是因爲每個人採取的拓客引流渠道不同,每個人面見客戶給人整體的感覺好,所以數值是不一樣的。

根據書中的觀點,我們應該買入不同的資產來對沖不同的風險,那其它的資產可否用這種量法的指標方式去拆解呢,這個我還不清楚期待更多的人一起分享自己的經驗。

PS:

除了投資相應的標的物,其實對於自我的投資、自我品牌的打造也是一種很好的投資,只是這種投資回報率怎麼算不好界定的了。對於我來說,我的成本是我的時間,產品是我輸出的各種內容,而客戶就是鏈接的人數,這些人可以做什麼?最後會演變成什麼?都是未知的,但把每一次的輸出當成一種產品的思路應該是對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