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好好活着,感悟當下

看完了餘華《活着》,內心的的悲傷久久不能平復。這是我第二次看這本書,上一次看,我驚詫於餘華的文筆,這一次是被主人公的命途多舛而打動。

1. 活着,要忍受痛苦並堅強活下去

《活着》的主人公本是一位少爺,年輕時因爲賭博,把家裏的一百多畝地賭沒了,從此過上了貧窮的生活。也正是因爲把家產賭沒了,主人公纔開始正視生活,想着怎麼活下。

首先,是把家裏的地和房子抵押,還清自己欠下的債。禍不單行,他的爸爸就在他還清債的時候,在上廁所的時候掉廁所裏而去世。

接着,他被拉去當了兩年壯丁,在戰爭中看着自己的戰友在戰爭中死去,自己幸運地在戰爭中活了下來。

解放後,很艱難纔回到家,到家後發現自己的女兒鳳霞因爲高燒變得又聾又啞,自己的老婆家珍也患上了軟骨病。

後來,不幸的事情一直伴隨着富貴。

自己心愛的兒子有慶在獻血時因爲獻血過多而死去,女兒鳳霞好不容易嫁給了二喜卻因生孩子失血過多而死去,家珍因爲病情加重最終也死去,女婿二喜因爲工作時也被夾死,最後唯一的親人小外孫因爲喫豆子過多而死去。

最終,陪伴着富貴的是一頭老牛。

這是一個非常讓人痛心的故事。

有誰能目睹着自己的親人一個個在自己眼前死去,並且還能堅強的活下去?

主人公存在世上的意義彷彿就是爲了見證身邊的親人一個一個離自己而去,其中的悲痛也許只有富貴才懂。

對於任何人來說,這都是一個沉重的打擊,難以找到活下去的理由。

然而,主人公卻堅強的活了下來。

2.活着就是活着,這是對一部分人而言的

活着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這是餘華在書中所闡述的主題。全書都是圍繞着富貴的一生如何活着而展開。

如果單論活着,活着本身沒有意義,像自然界中的動物和植物,繁衍生息,輪迴交替, 一個正常不過的自然現象,其實本身並沒有太多的意義。

人是會思考的動物,也許動物和植物也會思考,只是我們不懂他們的語言。人類和動物有一個不一樣的地方,人會創造,創造出本身大自然沒有的東西。

人也會賦予事物意義,所以人會不斷思考活着的意義。有很多人覺得,人活着就要創造一些東西,改變這個社會,這對他們來說,就是活着的意義。

人活着就要對社會有意義,能夠這樣思考的人,大多數是精神世界已經上升到一定層次。用馬斯洛需求理論來解釋,就是已經到達了自我實現的階段。

而對於大多數處於生理需求的人來說,活着就是活着,爲了解決自己的溫飽問題而活着,處於馬斯洛需求理論的最低層。

餘華所說的,是針對馬斯洛需求最低層的人來說的,對於他們來講,活着就是爲了活着本身而活着。所以,我們能看到,即便主人公目睹身邊的親人和戰友離去,他也依然能堅持活下去。

3.活着的意義就是活在當下

我也常常思考,我自己活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所在。

我常常會問自己三個問題,我是誰,我爲什麼活着,我要到哪裏去。簡單的三個問題常常會把自己置身於白茫茫的世界中,不知所措。

現在每天在不斷工作中度過,有時也在懷疑自己,這樣活着的意義。可意義苦思不得,自己也嘗試賦予自己所做的事情意義,而這並不是人活着的意義。

福貴一生苦難,面對家道中落,親人離去,悲痛欲絕;也面對小孩出生,小孩成長,內心激動不已。人活在世上,莫不經歷悲歡離合。當一個人經歷的悲歡離合足夠多時,就會越來越懂得活着的意義。

在佛教徒心中,活着就是爲了成佛。佛在心中,在世修行,只爲獲得頓悟的那一刻。在佛祖眼中,人人皆可成佛。

但不是人人心中都有佛,更多的人只是爲了生活下去。

生活中的很多事情其實平淡無奇,當你去做的時候需要自己賦予這件事情意義,只有這個意義足以撼動自己的內心,你纔會義不容辭的去做。

同樣,人活着的意義也需要自己賦予。

對於處於生理需求階段的人來說,活着的意義就是活下去;對於滿足了生理需求的人來說,活着的意義就是讓自己活的更安全;對於已經滿足了安全需求的人來說,活着的意義是讓自己是獲得歸屬感;當歸屬感獲得後,就是要獲得別人對自己的尊重;獲得尊重後,就要獲得自我實現;獲得自我實現後,就需要實現靈性的需求。

每個人獲得了一個層次的滿足後,就會上升的另一個層次。

這就是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

每個人所處的層次是暫定的,每個人所處的階層需要做的就是活在當下,做當下最重要的是事情,好好感受當下。

一個人的思緒如果停留在過去,就會心生內疚,懊悔;一個人的思緒如果幻想未來,就會心生苦悶,充滿對現狀的不滿。擺脫這種痛苦的方法就是要感受當下,不爲過去而糾結,不爲將來而煩悶,感受當下經歷的悲歡離合,感受身體對這些事情的感覺。像福貴一樣,親人離去時悲傷,小孩成長時歡喜。

活在當下,就是生活的最大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