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樂隊學院柏林愛樂夏隆教學期室內樂音樂會

柏林愛樂是世界一流的交響樂團,樂團成員組成的室內樂重奏組也是樂迷的最愛。成立已超過36年的柏林愛樂夏隆室內樂團這幾年都跟上音密切合作,每年會來上課,演出,帶領上海樂隊學院的青年演奏家們學習成長。雖然今年由於疫情關係,國外的演奏家們無法親臨上海,但上海樂隊學院的學生們還是在線上得到了老師們一對一的指導,爲我們帶來了這場精彩的室內樂音樂會。

室內樂被很多人認爲曲高和寡,其實它是最能體現作曲家才華和思想的創作形式。因爲精煉需要有很高的概括力,就像短篇小說在有限的容量中表達豐富深刻的內涵。這不僅需要作曲家在音樂寫作上技法嫺熟,還要有很強的架構能力和表現能力。由於室內樂表演的場地通常比交響樂小,觀衆與演奏家的近距離接觸能夠更好地感受他們的音樂氣息和情緒,所以聽現場音樂會,室內樂演奏是具魅力的,當然對演奏者的要求也會更高。

今晚的第一首曲目是莫扎特的《C大調第十九絃樂四重奏,K. 465》(選段)這是莫扎特獻給海頓的作品。作爲絃樂四重奏的開山鼻祖,海頓確立了這種演奏形式,並將這一體裁的創作帶向成熟。莫扎特的這首曲子裏出現的“不和諧音”曾被贊助者們認爲是謄寫錯誤退還過樂譜,還有人試圖改得“完美”,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它成爲古典絃樂四重奏的巔峯之作。第一小提琴李泉帥,第二小提琴靳宜澹,中提琴司南洋,大提琴曹詩婷的演奏很快把我們帶到莫扎特的時代。

接着是一首貝多芬的《降E大調七重奏,作品20》(選段)。由小提琴孫攬月,中提琴何沁,大提琴吳孟錡,低音提琴王海寧,單簧管吳品瑢,大管趙思弘和圓號顧問演奏。這首曲子是貝多芬早年創作的室內樂作品,豐富的配器讓音樂呈現出多樣的色彩。讓聽衆如同遊走在華麗的音樂之都維也納。

第三是是作曲家普朗克的《爲圓號、小號和長號奏鳴曲》(FP33a)也被稱爲“銅管三重奏”。這首曲子是作者送給好朋友雷蒙德·裏諾西耶的,首演後深受聽衆好評。因爲其中有舞蹈性的樂章,對管樂器演奏難度很高,今晚張赫的圓號,凌煜培的長號以及龔敬業,林逸舲兩位的小號表現都很出色。

下半場的第一首是克盧格哈特的《木管五重奏,作品79》。這位作曲家以前沒有聽到過,查了一下,他熱衷創作舊式的交響曲和室內樂作品,受“新德意志樂派”作曲家的影響較多。樂曲採用傳統的曲式結構,四個樂章中規中矩,比較喜歡活潑的諧謔曲和典雅的小步舞曲。五位演奏者分別是圓號曾嘉妍,大管趙思弘,單簧管吳品瑢,雙簧管楊荻繁,長笛楊家語和吳士君。

小提琴羅暢,中提琴王冠,大提琴吳孟錡帶來的潘德列茨基《絃樂三重奏》將音樂會帶入現代音樂的氛圍。這首樂曲將新浪漫主義和早期現代主義風格的結合,帶着強烈直接的衝擊性。大提琴深沉的聲響拉開音樂的序幕,小提琴和中提琴依次加入,交相競奏互答,三件樂器各自講述着屬於自己的情緒,狂熱,野性,神祕,在極端邊緣恣意遊走,又時不時來點抒情敘事……這首曲子在現代音樂中算比較好聽的,樂手的演繹也很到位。

接下來兩位長笛手讓我們回到了古典的樂聲中。約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長子也就是人稱“魏瑪巴赫”的威廉·弗裏德曼·巴赫寫的《爲兩支長笛而作的F大調第四二重奏》。範佳穎和修哲兩位吹奏的長笛溫暖委婉,悅耳動聽。

最後一首是小提琴那蕊,王惠,中提琴司南洋,大提琴曹詩婷帶來的海頓《b小調絃樂四重奏,Op. 33》第一首(選段),這套絃樂四重奏又稱爲“俄羅斯四重奏”,是題獻給當時的俄羅斯大公保羅的。第一首是六首中唯一的小調作品。在海頓古典韻味十足的音樂中,感受恬淡的愉悅,真的是至高享受。

今晚能夠看到這麼多青年音樂家的精彩表現,真是非常欣喜。 對他們而言,不平凡的庚子年反而是一個機遇,有更多舞臺實踐的機會,能夠讓演奏技巧更加純熟,音樂表現力更強。這段時間可能對每一個默默努力的人來說都是很好的沉澱,機會總是給勤奮付出的人。期待來年看到他們更多,更精彩的演出。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