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討厭的勇氣》讀書筆記(五)建立共同體感覺

不知不覺,這已是本書的第五篇讀書筆記了。近一個月讀書、思考、反省與筆記,收穫甚多,現將第五部分讀書筆記呈在紙上,做如下記錄與思考。


阿德勒心理學認爲人際關係的最終目的是共同體感覺。具體來說就是,把對自己的執著轉換成對他人的關心,建立起共同體感覺。這需要從以下三點做起:“自我接納”“他者信賴”和“他者貢獻”。


    1、  自我接納


自我接納,是指個體對自我及其一切特徵採取一種積極的態度,簡言之就是能欣然接受現實自我的一種態度。


心理學研究表明:如果一個人能夠接受自己,就說明他沒有明顯的自卑心理,能夠比較客觀地認識自己,心理上比較平衡,他們所採取的自我防禦越少,社會適應能力就越強。在做自我接納時,一定要注意它與自我肯定的區別!


自我肯定是明明做不到但還是暗示自己說“我能行”或者“我很強”,是對自己撒謊的生活方式。而自我接納是指假如做不到就誠實地接受這個“做不到的自己”,然後儘量朝着能夠做到的方向去努力,不對自己撒謊。


比如:你這次考試得了60分,你對自己說“這次只是運氣不好,真正的自己能得100分”,這就是自我肯定;與此相對,在誠實地接受60分的自己的基礎上努力思考“如何才能接近100分”,這就是自我接納。可以看出,自我肯定這種欺騙自己的方式,對學習是沒有任何幫助的;而自我接納則可以使自己在反省的過程中不斷精進。


著名的尼布爾的祈禱文說到:“上帝,請賜予我平靜,去接受我無法改變的;給予我勇氣,去改變我能改變的;賜我智慧,分辨這兩者的區別。”


自我接納就是:接受不能更換的事物,接受現實的“這個我”,然後,關於那些可以改變的事情,拿出改變的“勇氣”。


那麼完成了第一步“自我接納”,接下來還要把“對自己的執著”變成“對他人的關心”,這就是——“他者信賴”。


2、他者信賴

什麼是他者信賴?


意思是在相信他人的時候不附加任何條件。就是做到無條件地去相信,也許會被欺騙、被利用,卻依然選擇信賴。


信賴的反義詞是懷疑。假設你把人際關係的基礎建立在“懷疑”之上。懷疑他人、懷疑朋友、甚至懷疑家人或戀人,生活中處處充滿懷疑。那麼,對方也能夠瞬時感覺到你懷疑的目光,會憑直覺認爲“這個人不信賴我”。這樣是無法建立起什麼積極的關係;只有我們選擇了無條件的信賴,纔可以構築更加深厚的關係。


阿德勒心理學告訴我們:背叛是他人的課題,你只需要考慮“我該怎麼做”;在關係中,我們可以選擇相信也可以選擇懷疑,因爲這是自己的課題。只要記住我們的目標:是把別人當作朋友;如此一來,是該選擇信任還是懷疑,就一目瞭然了。


把以上兩點結合起來就是:真誠地接受不能交換的“這個我”,這就是自我接納;同時,對他人寄予無條件的信賴即他者信賴。那麼,既能接納自己又能信賴他人,這種情況下,對你來說的他人就會是夥伴一樣的存在。而要想獲得歸屬感就必須把他人看作夥伴,要做到視他人爲夥伴就需要自我接納和他者信賴。


當然,共同體感覺並不是僅憑自我接納和他者信賴就可以獲得的。這裏還需要第三個關鍵詞——“他者貢獻”。


3、他者貢獻



對作爲夥伴的他人給予影響、作出貢獻,這就是他者貢獻。


最容易理解的他者貢獻就是工作——到社會上去工作或者做家務都屬於他者貢獻。


例如:在家裏,晚飯結束後,餐桌上滿是餐具。孩子們回了自己的房間裏,丈夫坐在沙發上看電視。只有我在收拾,沒有一個人打算幫忙。如果按照常理考慮,這種情況下,我就會產生“爲什麼不來幫我?”或者“爲什麼只有我幹?”之類的怨言。


但如果我思考的不是“爲什麼只有我幹?”,而是我能爲家人做什麼,只要擁有了這種奉獻精神,眼前的現實就會帶有截然不同的色彩:隨着我的心情改變,丈夫和孩子也許會過來幫忙,或至少會營造出一種其樂融融的家庭氛圍。


人只有在能夠感覺到“我對別人有用”的時候才能體會到自己的價值。正如哲人所說的:幸福就是“貢獻感”。


綜上所述:“共同體感覺”的建立,首先從“自我接納”開始,也就是接受真實的自己,這樣才能夠不懼背叛地做到“他者信賴”;而且,正因爲對他人給予無條件的信賴並能夠視他人爲自己的夥伴,才能夠做到“他者貢獻”;同時,正因爲對他人有所貢獻,才能夠體會到“我對他人有用”進而接受真實的自己,做到“自我接納”。


這三點都是互爲影響,它們的最終目標是建立共同體感覺!


4、尾聲


人生中有時候無意間拿起的一本書就會完全改變之後的人生。《被討厭的勇氣》正是這樣一本好書,它在影響着我的世界:


因爲“我”已在改變,我的“世界”也在慢慢發生着改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