羣體效應與圈子

我相信不依規矩,不成方圓。但循規蹈矩其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拿過馬路這事說吧。紅燈時不能過馬路,綠燈纔是安全通行的信號,小孩子都知道的事,踐行起來卻不易。

早晨去上班,我要趕6點多的公車去附近地鐵站。乘公車,要先過個馬路。到了路口,剛好紅燈,好,要做個守規則的好公民,等綠燈吧。可這時候剛好公車來了。過還是不過?不過吧,下班車要15分鐘以後。過吧,說好的守規矩呢?大多數情況下,我選擇過馬路了,當然是在安全的情況下。

更多的時候。在等着紅燈變綠燈,來了兩三個人。他們看一大早的,沒車,就直接過馬路了。這時候我就又面臨選擇了。過還是不過。內心說不要過,面子說要過。又沒車來,那過馬路的人會怎麼看我?大多數情況下,面子贏了。

羣體效應不僅影響着人某個時刻的決定,也影響一個人的人生。

演說家吉姆·朗恩(Jim Rohn)說過這樣一句話:

“你是與你最常在一起的5個人的平均。You are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the most time with.”

這句話聽起來有點誇張,但有心理學家做過相關研究,證實其言不虛。哈佛大學心理學家大衛·馬可蘭德(Dr. David McClelland)在研究後發現,與你最親密的幾個人在95%程度上決定了你人生的成就。

古語說”近墨者黑,近朱者赤“,也是這個道理。你所在的圈子潛移墨化着你的談吐、你的品格、你的品味、你的見識、你的思維和你的追求,從而影響着你的人生。

想象一下,如果你在電影業,你的圈子裏有陳凱歌、張藝謀、姜文,你在影業上的成功指日可待;如果你喜歡文學,你的圈子裏有莫言、梁曉聲,甚至村上春樹,你出本好書的夢想不難實現。問題來了,你想進他們的圈子,圈子可沒給你留門。

沒事!你可以組建比他們更強的圈子,你可以找黑澤明、斯皮爾伯格,或赫爾佐格,你可以找卡夫卡、雨果,或契柯夫。是的,你可以組建自己的虛擬導師團,你去讀這些人的書或傳記,看他們導的電演,在文字裏與他們親密相處,透過影像學習他們的技巧,學他們的思維方式,穿越時空與他們交流。久而久之,當你碰到難以解決的問題時,想像如果你的虛擬導師在的話,他會如何處理,也許不一會,問題就引刃而解,因爲你掌握了他們的思維方式。

圈子有兩種,一種是讓人沉淪的圈子,讓人或沉淪於酒,或沉淪於賭,或沉淪於功利,還有一種是讓人進取的圈子,這樣的圈子,讓人在學識上、德性上、靈性上都不斷進步。

如果發現自己陷入沉淪,趕快從你所處的圈子跳出來,沒有圈子比在沉淪的圈子,好上幾萬倍。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