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一雙眼睛看世界


昨天,學習了賈行家老師一篇文章鑑賞的課程,講的是魏文帝曹丕的《與吳質書》,顛覆了我對曹丕的印象。

作爲魏國的開國皇帝,經歷那麼多鐵血征伐,宮廷內鬥的血腥洗禮,竟然還有那麼本真質樸,甚至柔情似水的一面,還有那麼高的文化素養,真的令人十分敬佩。

單就文學素養方面,許多人就對他知之甚少。作爲我們非專業文學研究者,幾乎只知道曹植 ,而不知道曹丕。曹植的七步詩是知名度較高的,在大家印象當中,曹植是個才華橫溢的文藝青年。

而對曹丕的印象主要是政治上的。他是皇位競爭的獲勝者、逼迫漢獻帝禪讓、強逼曹植寫出七步詩,只活了四十歲。是個政治上的鐵腕人物。

其實,我對曹魏世族的誤解和偏見,並不止於此。

我對魏晉那段歷史,總體是比較模糊的。支離破碎的幾個概念,大概都來自《三國演義》。我想,對於大多數對歷史沒有深入瞭解的尋常百姓,都和我大體差不多。

那是一個羣雄並起、英雄輩出的亂世,殺伐不斷,權謀盛行,四百年的大漢王朝風雨飄搖,最後壽終正寢。

受《三國演義》的影響,在尋常百姓心中,曹魏世家挾天子以令諸侯,總體給人留下亂世梟雄,奸詐無比的印象。更有曹丕最後導演禪讓把戲,竊取了大漢江山,令世人不恥。

在儒家思想統領的古代中國,姓氏正統論是人們價值觀的主流,所以作爲竊國之賊的曹氏,也就始終揹負道德的瑕疵,在歷史的大家庭裏,就像小媳婦,總不那麼堂堂正正。

其實,這種世俗的、情緒化的、甚至藝術化的社會評判規範,雖然堂而皇之地傳之久遠,卻包含着極大的不公正。

在這裏,我們不做過多糾纏,還是回到這篇《與吳質書》。

這篇文章是曹丕寫給朋友吳質的一封信,也是一篇非駢非散又駢散結合的佳作,語言節奏自然從容,好像口語,但文字是對偶工穩的,有駢文的風格。

文章回憶了去年春天和朋友吳質在一起遊玩享樂的難忘時光。

我們去年這個時候,悠閒高妙地談論經典和百家學說,以棋類遊戲和古箏音樂爲伴。他接着說:那時候,我們把甜瓜放在清泉裏,把紅李子浸在涼水中。白天的飲宴過去,可以繼續趁着朗朗月色,共乘車輦到後園遊覽。

後邊文章突然話鋒一轉。他說,我當時就說:這樣的快樂不會永久。果然,我們這羣朋友如今天各一方,有的已經作古了。

接着,他觸景生情說到,如今又是五月仲夏,又是萬物生長;我駕車出遊,又是隨從吹奏音樂,又是文士幕僚們坐在後面的車裏。

季節相同,物是人非。我縱然憂傷又能如何?還是請你多保重吧。

曹丕是感懷這種文化情感的先驅和典型,對後世影響很大。後世凡是描述景物、記敘聚會的文章,都帶有這種物是人非的氣息,都要聯想到人生終極問題,比如王羲之的《蘭亭集序》。

曹丕在詩詞歌賦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詣,是鄴下文人集團的實際領袖,對建安文學的精神架構起到關鍵作用,由此形成的“建安風骨”對後世文學產生了深遠影響。

有時會想,曹氏三父子,即便不談在政治上創造的功績,單單憑文學造詣,也可躋身名家大腕之列而名垂青史。

在欣賞這篇千古文章,感受人類這種普遍情感的同時,我也產生了一種認識自覺——就是面對一些已經形成的世俗的評判,不要人云亦云,要多一雙眼睛,多一個角度看世界、看歷史,這樣才能形成正確的認知和評價,不至於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