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電影剪輯來學習,調換“環境”背後的思考?

某人問:“我在祈禱的時候能不能吸菸?”  神父:“不可以!”

“那我在吸菸的時候,能不能祈禱?”

神父:“當然可以啊!”

大家有沒有發現神父是通過什麼來判斷這個行爲的好壞? 是通過刻板的印象!

傳統觀念中,我們都認爲祈禱是積極的正確的、神聖事情,在這個行爲當中加入吸菸這一消遣的成份當然不能接受;而反之,在吸菸這個娛樂消遣的行爲中,加入一些神聖的事情當然是可以接受的。所以我不禁在想,我們判斷一件事物的性質、好壞,決定喜歡還是討厭它很可能不是因爲事物本身,而且事物的周圍的環境、表象來確定的。

舉一個例子:在一個互相以老師、學生互相稱呼的情景,由一個人在另外一些講一些他們所不知道的故事。這個環境裏有講臺、有黑板、有課桌、有教材。我們管這種行爲叫學習、叫上課!而且是大部分人都不太喜歡的上課?

假如,我們把學習的場景換到另一個“環境”當中,給我們講課的不是老師,而且其他身份的人,比如前些年很火的那篇文章《跟叫花子學MBA》,就是把教師的身份換成了一個乞丐!我們就會覺的相當有趣,連對學習本身的排斥和討厭也都一掃而空了。

那假如我們把學習的行爲的環境從教室裏面搬出來呢?換到大街上、換到旅遊當中,等等 這不就是生活當中的社會實踐、和“遊學”嗎? 顯然我們是更喜歡的。

那既然只需改變一些因素,就可以扭轉我們對某一事物的看法,爲什麼不好好利用呢?

比如,大部分孩子不喜歡學習、而喜歡玩遊戲。 爲什麼不把 學習的內容放到一個玩遊戲的場景當中來。

這只是一點胡思亂想,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啓發!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