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向你訴說苦惱時,他想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力量!


當孩子向你訴說苦惱時,他想要的不是方法,而是力量!

事情太多不知道從哪兒入手;遇到困難,腦子就一片空白;被同學欺負,遭排擠;與親人、朋友分別……孩子經常會遇到這樣那樣的煩惱,他們因此焦慮、沮喪、悲傷、沒了自信和積極性,怎麼辦呢?

1、家長的反應會影響孩子面對煩惱的勇氣

當孩子表達煩惱時,我們也會不經意地流露出:“煩收拾屋子?你媽我天天除了收拾屋子還得上班呢!”“作業寫不完,誰讓你不抓緊時間寫的!”“跟同學吵架了?別理他就是了!這點小事你也煩?”

當我們表達出:“這麼點小事就把你愁成這樣了,想想辦法啊!”孩子就會感受到我怎麼這麼糟糕,我不應該有這樣的情緒啊,然後更加糾結。

如果當孩子表達出苦惱時,看到別人的反應是煩躁、不知所措、無奈或不屑,他們就會質疑自己,更加害怕面對這件事,同時他們學到面對這件事的態度也是煩躁和不屑。

不同的年齡段會有不同的煩惱:

三歲的小朋友,自己穿不上鞋就會着急就會哭;

五歲的小朋友,爸爸媽媽因爲忙沒有時間陪他們玩,他們會傷心難過;

八歲的孩子會因爲沒寫完作業而緊張焦慮;

一箇中學生不會因爲穿不上鞋、沒有父母陪着玩、沒寫完作業而緊張哭鬧,但會因爲和好朋友吵架而不開心;

一個已經大學畢業的人會因爲不知道想從事什麼樣的工作而煩惱……

很多時候,我們在經歷煩惱時覺得天就要塌下來了,可是走過之後回想當初,就會發現這算什麼啊,所以,請允許孩子經歷和表現出他那個階段的煩惱和糾結。


2、孩子最需要的不是建議而是理解

當孩子向我們表達自己的煩惱時,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是,孩子跟我說他的煩惱,是在向我求助,我要幫助他。但很多時候,孩子的困擾,我們也解決不了,也不知道能怎麼辦。作爲家長不知道怎麼辦,好像很沒面子,還會給孩子帶來沒有希望的感覺,因此我們會絞盡腦汁給孩子出主意。可是我們想了半天的主意,沒準孩子還會說:“這個根本就沒用!不是那麼回事!”“你根本不明白我的感受!”

妻子抱怨自己的工作好難、不會做,如果丈夫一個勁地跟她分析,你應該這樣做、那樣做,恐怕妻子的情緒非但不會變好,還會更加鬱悶,甚至會把矛頭指向出主意的丈夫。

沒錯,無論大人還是孩子,當我們遇到煩惱時,我們也不想這樣,我們也想處理好工作,我們也想不被人嘲笑,也想寫出作文來……所以當聽到別人的意見時,很清楚那是別人想的,不是我想出來的,問題還是存在的,情緒更加煩躁。我們希望自己可以想出來,所以我們更希望得到別人的理解和相信,相信自己是可以處理好的!

“房間沒收拾好,的確讓人挺煩的,你希望房間收拾成什麼樣子呢?”“作業有這麼多太煩了,寫這麼長時間是挺累的了,喝杯牛奶再寫吧!”“看得出和朋友吵架了讓你挺鬱悶的,證明你很在乎你這個朋友啊……”


3、放鬆能讓我們自己找到辦法

孩子有自己的世界,自己的方法,可是當情緒不好的時候,一切思緒就會變成一團亂麻,想不清楚,說不清楚,一點都不想碰。但如果可以放鬆下來的話,在放鬆的過程中能量會一點點聚集,會逐漸感受到自己的力量。點子和辦法也會自己一個個冒出來了。

在孩子情緒不好,很煩惱的時候,不妨先教會孩子放鬆下來,幫助孩子把思緒整理清楚,讓他想到屬於他自己的方法。正如繪本中瓢蟲姐姐的好朋友一樣:“放鬆之前,我的腦子好像打了結。現在我理順了思路,我很清楚我應該做什麼。”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我們可以告訴孩子一個、兩個方法,卻不能跟着他們,告訴他們每件事情的辦法,但如果我們教會他們面對困難時如何放鬆,讓他們感受到自己的力量,那麼我們就再也不用擔心,他們遇到困難時會苦惱,他們也會變得更加自信,發現原來沒有什麼大不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