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十五)

1964年,父親被選爲隊長,會計有本隊楊德亮擔任。秋收季節一過,農村田地的活兒少了許多。這時剛好大隊組織每個生產隊隊長,去參觀別的經濟搞得好的先進大隊,父親是生產隊隊長,理所當然陪同前往。當參觀到長臺關一帶,父親發現,有個大隊開的加工房,引起了父親的注意。

回來後,父親思量,如果咱隊開個加工房,生產隊豈不搞活了經濟?

六十年代初,人喫的米麪,還是用驢拉磨攆出來的,耗費了大量的人工,還要飼養牲口。(父親說,過去驢拉磨,把驢眼睛蒙上,一是不讓它偷喫糧食,它偷喫糧食時,會把糧食嚕的哪都是,二是怕它轉暈)。

第二天吃了晚飯,父親把隊委會幾個人召集到一起,開了個隊委會,把想小隊集體辦一個加工房的事說了出來,又分析了辦加工房的好處,大家舉手贊同。

就是辦加工房需要一部分資金,這五樣機器算起來得2000千多,大家說2000多塊不是一個小數目,錢從哪裏來?

父親對大家說:"咱們隊也有出去搞副業的,他們交有一部分,再去貸一部分款就可以了。"

後來由隊委會幾人,分頭籌集資金,幾經奔波,找到農村信用社負責人李恆景,把想法向李恆景一說,信貨人員經過討論,允許貸款一千多塊錢。

貸款批下來了,父親和會計楊德亮兩人到確山任店機械廠,購買了五臺機器,打米機、打面機、軋花機、粉碎機、榨油機。當時一臺機器得配一個發動機,如果兩臺夥一個發動機,就不能同時開機器,開一個只能停一個,當時沒那麼多錢,就買了五個機器,三個發動機,花了兩千多元。

廠裏師傅一同前來,把機器都安裝好,教隊裏選出來的負責機器房的兩個人,現場試驗。比如打米機,剛開始倒進去 出來的一半是稻子一半是米,廠裏師傅說,再把頭道出來的再倒進去,再出來的就全是米了,以及機器開的大小,各種試驗。

機器房找的兩個人,一個是"艾紀有"、一個是"方真有",找這兩個"有",以後就會越幹越有,彩頭好。

第三天開業了,生意好的出奇。一條街上別的生產隊,還有鄉下莊上的人,用車套上牛,有的套上驢前來一試,一是好奇機器能打米打面,二是能省社員很多事。這時,打米的,打面的,榨油的,人來人往,絡繹不絕,生意紅紅火火,兩個人忙的連飯也顧不上喫,到了下午,人少了點,兩個有才有一會兒喘息的機會。

機器房的生意很興旺,社員們看見也都很高興,又經過隊委會討論,本隊社員打米打面 和其它幾樣加工費,比外隊少拿一半錢,這個辦法,全對社員也都沒意見。


好,今天就先敘述到這裏,下次接着續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