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05 “可教時刻”,情緒安穩,你說的話他纔會聽

每次接送上小學的女兒,路上總能聽到其他父母在滔滔不絕地教育小朋友,要這樣要那樣,但看看小朋友的神態,悶頭走路,不聲不響,一副與我無關的樣子。顯然,爸媽說的根本沒有被孩子聽進去。


即時教育不是可教時刻

幾個小朋友在一起玩耍,歡聲雀躍好不熱鬧,突然之間變得安靜,然後面紅耳赤的爭吵聲。也許是一件玩具,也許是遊戲的先後次序,於是不高興了,生氣了,或哭、或鬧。

傳統的教育模式,父母必定第一時間拉開孩子,隨後的說教,

“你怎麼能這樣!”

“你不能這樣沒禮貌,要懂得分享,要懂得謙讓。”

不同的情況,父母總有不同的說教話術,但總是對孩子的訓斥和說教。然而,發生爭執,孩子的大腦完全處於“警惕”狀態,保持防禦和規避危險模式,自然不會接受父母說的話。因此,傳統的教養方法並沒有找到“可教時刻”,往往很難教會孩子人際交往的方法。

因爲,在孩子看來,他的利益受到了傷害,他無法保護自己的利益纔出現情緒上的波動;而爸爸/媽媽並沒有注意到這一點,並沒有對他真實的需求給予積極地、及時地迴應,完全沒有接受和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負面情緒下的說教,爸爸/媽媽一說,孩子的耳朵就自動關起來了。

小朋友間發生了衝突,在沒人受到身體傷害的情況下,注意力需要放到自家孩子身上,對他的情緒做出及時迴應。先讓孩子感到安全,感到被父母尊重,被父母信任,只有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孩子才能慢慢地修復負面情緒,然後纔會表達出自己的感受和自身的需求。

成年人尚且需要冷靜的頭腦才能夠思考解決問題和麪對問題,小孩子思想還沒成熟,他更需要“冷靜和安全”。當親子雙方都處於情緒平穩狀態,大腦的思考則會集中於當前的問題,交流通暢,既利於孩子表達他的想法,也讓他處於一個容易被說服的時段。


親子教育,孩子情緒要平穩,父母情緒更要平穩

爸爸媽媽在孩子眼裏天生就有權威,不需要“大吼大叫”來突出教育的主導性。很多時候,常常看到、聽到爸爸/媽媽高聲且嚴厲的教子之景,那一刻,小朋友則顯得弱小而無助。其實,只要細細想來,孩子的心態、情緒都聚焦於父母的態度,唯恐危機的到來,哪裏還有接受教育的心思。

所以,“可教時刻”並不是單單對孩子而言,同樣要求爸爸媽媽情緒穩定,心態平和。教育和培養孩子,更多的是父母自身的修行;孩子眼中的父母,就是他的榜樣,說教再多,都不如父母“身傳”的效果。


【愛心提示】

親子教育,講究“可教時刻”,這一刻,親子雙方都處於情緒穩定之中;這一刻,親子連接溫馨而牢固。

親子教育,愛的教育,它充滿着濃濃的愛意,體現的應是親情和親密的連接,而非對抗和對立,更不應是吼叫、暴怒,它是和風細雨,猶如春風拂面,宛如潺潺溪流,緩緩進入心田,不斷滋潤着少兒的成長。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