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堂三重對話》分享總結

今天晚上,進行了新網師2020秋季課程第十五講的分享,主題是《 課堂三重對話》。

一、課程設計

今天的分享有四方面內容:1.上一講的重點內容回顧,包括“論對話”與“思維假定”;(意義有兩個,一個是對上一講主要內容的提示,另一個是對本次分享的導入,與本次分享內容有着直接的關聯)2.課堂三重對話,包括“佐藤學三重對話”理論的解讀與“三重對話在的課堂的實施與實踐”3.課例分享。課例分享是對理論的支撐,也是對理論的直接表徵,形象具體,利於老師們理解。通過呈現兩個不同階段的課例分析,可以看到教學設計是在不同的變化之中,也體現了教師終身學習,學習總是進行時的特徵。4.課堂小結。重複本節課重點內容,提醒老師們關注重點,突出“學習即對話”的教育本質。

在以上四項內容的基礎上,本次分享我還設置了課前問題:即當下教育教學問題,尤其是課堂問題,讓老師們帶着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目的參與本次課程,目標性更強。課程結束之前,再此梳理這些問題,並結合分享內容,給出解決方法。

從整體上看,本次分享有問題導入,有上次課程重點回顧,本次分享主旨突出,有課堂小結,也有課前的問題解決,比較完整。

這樣的設計,是想讓老師們看到我平常課堂的常態,課堂上,通過複習導入,聚焦文本,設計相關問題鏈,師生對話,教學相長,重構自我,實現知識與生活、生命產生共鳴的理想課堂。

二、課堂可延續的優點。

從老師的應對可以看出,本次分享課堂對話很有效。

1.本次課程,還是通過聚焦文本,設計一定問題,讓老師們有話可說,有表達的慾望,通過與老師們的對話,共同發掘知識(課堂三重對話)這一偉大事物的魅力。

2.PPT製作,連慣性比較強,每兩張PPT都有關聯。整個課堂圍繞着對話展開,能夠擊中核心內容,沒有跑偏。

3.在課堂上,當有些老師的發言與表達偏離了文本核心內容時,能夠及時把老師們的關注點拉回來,不被老師們的思維帶偏(偏離“三重對話”)。真正的課堂也是這樣,要傾聽學生髮言背後的思維與想法,教師要有能力判斷哪些與本節課相關,哪些與本節課無關可以課下解決。與課堂有關的,一定要解釋到位,無關的及時拉回。不能因爲某些發言,影響整體節奏。

三、不足。

任何一節課,總有其不完美之處。這課程的不足有以下幾點:

1.所提出的課前問題儘管指向教師教育教學實際,與本節課分享也有關聯,但是沒有直接聚焦分享主旨。如果下次分享,將設計以下幾個問題:

【1】.佐藤學先生提出的“三重對話”課堂原則內容是什麼?

【2】爲什麼要學習佐藤學先生提出的“三重對話”原則?其實踐意義是什麼?

【3】如何在自己的課堂上實踐“課堂三重對話”?

【4】“課堂三重對話”三重對話的關係是什麼?

【5】如何把佐藤學先生的三重對話與《人是如何學習的》三條原則打通理解?

2.“重點回顧”部分分享內容太多,用了20多分鐘的時間,導致後面兩張PPT解釋不到位,溝通對話不夠。

3.爲了趕在九點之前結束課程分享,後面十幾分鍾語速、分享節奏快,不利於大家更好的理解。(儘管可以看回看)

承擔任務是最好的學習,爲了這次分享,再閱讀《靜悄悄的革命》,有更深的體悟,這應該是分享最好的回報。

我用這種方式,也是在實施三重對話:分享前與文本的多次對話和反思;分享中與學友們的對話(同時也有自我反思);分享後對分享本身的回饋與反思。如此一來,無論是對《靜悄悄的革命》這一客體(物的理解),還是與學友之間的同伴關係,或是新我構築,都有了很大的價值與意義。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