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 死亡


今天聊的話題有點灰暗,不過這個始終貫穿着我們生命的意義。

在西方教育裏,對性,對生命,對死亡都是有比較前足教育理論,相對而言對我們生活在中國,對死亡的討論確實寥寥無幾,我真正意識到死亡遊戲是17年訂閱武志紅老師的專欄,才知道要如何爲自己寫“墓誌銘”,也就是死後的墓碑上的文字。

從那開始我就刻意去看西方文化的論死,電影是我個人經常收集素材的來源之一,相對看書,我看電影的進步要來的快,也許就是文字是單維度,電影是多維度的勾花場景。 也引出爲什麼現代人看文章的少了,看短視頻越來越多,這個趨勢只會越來越明顯。

給我最大的觸感是《遺願清單》電影,故事情節是這樣的,由摩根-弗里曼飾演卡特是一名普通的汽車技師,他職業平凡卻睿智博學,家境貧寒卻兒孫滿堂。 鏡頭另一面是愛德華由傑克-尼科爾森飾演的一家醫療機構的CEO ,白手起家成爲千萬富翁,卻因爲性格孤僻而變得冷血無情。

然後兩個人也是因爲得癌症疾病進入病牀治療,當醫生宣佈生命只剩下6個月,不到180天,愛德華的想法去做自己還沒有完成的事和夢想。而此刻卡特的妻子是希望卡特接受治療,接受慢慢死亡的到來,不願看卡特在外面死去或者失蹤。

最後兩人還是踐行十個遺願清單,從生命的厚度來講,卡特的博學多識,愛德華的激情和大膽創新都是一直鼓舞他們自己,只是一直以來,他們未曾爲自己而活,而去享受生命。

最後卡特因癌症去世,不過他是帶着幸福的。

我們常常說每個人都是兩萬多天的時間,不過你看看周遭的我們,時常不是忙亂的忘掉生活本來面目,論死亡最大好處讓我有全新的規劃和捨棄一些事情。

比如:選擇在哪裏呆,選擇和誰呆在一起,這讓我有很多思考和啓發,因爲以前我一直認爲人總是要社會漂,總要結交朋友,所以黑白都結交,後面發現要做捨得的地方,因爲維持友誼最大是瞭解彼此,相互敬重,各自安好。

第二,我對未來不在是盲目跟風,而是在未來一萬多天如何安排和踐行。陪伴家人和好友可能我會花時間出來。

對死亡的思考就是形成一個未來的思考,也是終局思維。

蘇格拉底名言:“未經審視的人生,不值得過”,虛度光陰和殺時間有本質相同之處。

我們做事要學會分兩種可能,這件事有沒有你是不是那麼重要性? 像工作上,其實很大部分人都是影響不大,對於家庭,我們卻是不可或缺的。

古人老子早早明白道理“吾生有涯,而知無涯,以有涯追無涯,殆已” 。生活要具體,而不是追足天馬行空。

我常常思考我的墓誌銘應該如何寫~ 這個人來過,活過,愛過,寫過。這也是我目前比較喜歡的。

最後,我們用美國作家約瑟夫-坎貝爾的結束今天話題:“成爲你自己,纔是一個人的英雄之旅”。

也可以寫下你對“死亡”思考,好的思考促進成長的進步。

下週見,祝愉快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