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零点后》研究心得

这个特稿读完的第一遍的感受就是描写的内容很多,堆砌感明显,作者没有用传统的文稿写作方式,以一个故事线进行串联,而是选择了碎片化的表述,对40多个行业工作者在北京的零点后做些什么进行概述。首次读,只感觉北京的夜晚“热闹”无比,各行各业都在熬夜。

因为文章不长,多次阅读后会发现,文章绝不是简单的素材堆砌,而是需要细细咀嚼其中的含义。每一个素材在文章中并非是单个的孤立品,它们之间密切关联,医院的紧张通过一个担架,各种莫名其妙的救护被淋漓展现,这在文章开头就奠定了北京零点后纷繁忙碌的气氛。之后的交警、巡警、缉毒警察、消防员、都市报的热线员是另一种形式的守护者。各式各样的人物角色走入人们的视野,他们各自忙碌自己的生活。

文章的一个特点就是细节化描写,每一个角色文字叙述不多,但是能够通过数字、关键词、间接的描述,让读的人感受到鲜活的生命。比如,从对出租车司机的用词上可以看出,作者是个观察细密的人,他不仅是一个人,更是一类人,他们日常就是如此,小人物却有着大世界意识。最后的结尾,作者以清晨的早餐店为结束点,夜里的报纸成为白天人们阅读的材料,接过接力棒,开启新的一个旅程。

对于写新闻特稿来说,叙事是重要的表现方式,故事化的动情描述借助深入独到的语言,是一种方式,但是故事不会仅限于有完整的人事物,新闻叙事不同于文学叙事,讲明白的基础上加入语言的修饰即可,但是前提是基于事实,添加何种装潢,是为了吸引受众兴趣,非虚构的价值在于真实中的情感激发与共鸣。读者能够从文章的光怪陆离中找寻到自己的影子,他们都是在深夜里奔波的人,在诺大的北京城里,各色各样的故事在文字的勾连中找到一个共同的名词--生活,这是一种忙碌的人间烟火。个人比较喜欢作者的笔触,他没有竭尽全力去描述一个角色,然后全身心的刻画人物,但是作为一个采访稿件,他又有很多的前期准备做铺垫,每一处细节,都是悉心打磨的结果,也能看出笔者选取的角度,看似散乱,其实环环相扣,没有悬念,但需要深入体会,才能了解其中的味道。

所以总结来看,这篇文章的火爆有其必然的原因,首先是突破题材的束缚,在故事化的叙述中找到自己的风格,没有通俗的套路,但是也没有逾越边界,真实的故事,新型的表达,是给人眼前一亮的很好的方式,虽然文章在结构是存在争议,但是好的文章绝对不是模板,而是事实与读者之间联系的纽带,带给读者的是一种他人生活的个人化才是根本。其次是作者的描写方式,细节之处体现卓见,准确的数字给人一种真切的感觉,而这些数字的背后是作者反复的调研和核查,这些素材不可能仅通过查阅资料就可以获得,文章当中对人物细节的刻画,虽没有篇幅支撑,简单概括却让人共情会意,所以说新闻稿件来源于生活,也要基于真实的信息,采集的过程要注意以线索为前提做到,多而杂,尽量多的素材才能体现一个面,而素材的应用和逻辑的排列,是需要作者个人意识的注入,文章不仅是作者的成品也是与读者交流的艺术,所以在写作时,讲明白,说清楚是基础,然后升华自己的表达方式。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