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旭:自由落體》畫展在蓮藝國際平臺上線

黎旭是中國七十年代出生的那批人中具有代表性的藝術家。作爲一個從學院傳統中走出來的畫家,黎旭經過從以往寫實性繪畫到現在的表現性繪畫的過程,這其中出現了巨大的轉變和自我推進。

《黎旭:自由落體》藝術作品展於2020年10月29日至2021年1月28日在蓮藝國際平臺全面上線。展覽全面表現了一個畫家如何用個人的藝術孤獨之旅,表達同時代人的一種思考。

策展人王春辰在策展文章中寫道:“黎旭從傳統的學院派,從一個封閉的自我欣賞的系統當中,轉向自覺地表現這個世界的創作。這樣的轉變應該說是非常艱難,甚至是痛苦的。在他的畫面中,能夠感受到藝術家對人的觀察,對周遭世界的那種敏銳感知力。……當我們看他的繪畫,也的確可以感受到中國的藝術家並非只是將目光停留在侷限的周邊環境和個人小情趣上。”

黎旭一直以繪畫來展開對普適性的人的存在問題的思考。人體、空間與敘事性是黎旭作品的代表元素,用以涵蓋傳達與之相關聯的現象與問題——無論是普通個體的境遇抑或羣體性的狂歡。他於2007年與2008年間創作的作品《射日》、《填海》、《觸山》,2015年的作品《消逝的飛機》,最新作品《紐約的春天》、《小丑的狂歡》、《羣鴉》等,無不體現藝術家本人從自身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反思、自我身份的確定以及構建與整個社會之間的聯繫,對時代特性的批判。王春辰說,“縱觀全球的當代繪畫,凡是那些能引起大家關注,值得獲得大家認同的繪畫,無不是對世界性的人類存在的狀況作出了反應的繪畫。”

從本次展覽中,我們不僅能看到黎旭在不同地域空間上的切換,也能感知到他繪畫的思想性和人文性。不僅如此,展覽能見藝術家這十三年間繪畫風格的演變和創作理念的連續性,更展現了他對社會問題和人類本身更深層次的探索和思考。

黎旭保持的審視姿態與他一直變遷的生活經歷是無法切割的,也使得繪畫成爲他人生的第二語言,用以言說自我時代裏的一切事物。黎旭在自述中寫下的一段話:“身爲70年代出生的人,我們這一代成長的過程是和中國社會的劇烈變化同步,我們這代人的思想意識也是緊隨時代的變革而變化。我覺得我的成長史是一個在變化中尋找自我、丟失自我、確立自我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試圖確立自我又不斷被無情打破然後又艱難確立的過程。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孤獨之旅,更像是一代人共同的命運。作爲一個藝術家,通過自己的畫筆,堅定地塗抹下自我的痕跡,在作品中實現自由,這就是我想做的。”

展覽命名爲《黎旭:自由落體》,來源於他的畫作之一。在物理學概念中,“自由”是指沒有任何外力的,靜止的,加速度爲零的狀態。因而藝術家本人認爲,從某些方面來講,“自由”的定義可以通過“下落”來真正體現。“自由落體”只有一種力,一種內在的力量,一旦增加了其他的外力,就不能將其視爲“自由落體”。結合黎旭的藝術人生經歷和過程,王春辰給予了中肯之言,也認爲正是他個人所具備的內在力量完成了他的一次繪畫時間上的落體。他說,“‘自由落體’是黎旭本身的力量,一個內在價值和堅毅,不受外界干擾。當我們能夠遵循這個規律,按照人性去發揮作用,就能夠發揮出極大的力量。”

王春辰最後評論說:“作爲一個畫家,有着很多不同的類型。而我們欣賞的是一個懷抱天下,思考人類和社會境遇的畫家。黎旭就是屬於這類的畫家,他的繪畫已經步入了一個走向未來的創作追求中。”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