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俗世中世俗

        曾經不知道在什麼地點讀過這樣一首詩,詩是這樣的“天下風雲出我輩,一入江湖歲月催。皇圖霸業談笑中,不勝人生一場醉。提劍跨騎揮鬼雨,白骨如山鳥驚飛。塵世如潮人如水,只嘆江湖幾人回。”

        正巧最近有幸閱讀了王蒙先生的短篇小說《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莫名地就將這首詩和小說中主人公林震的經歷聯繫在一起了。詩的第一句表現出了一種壯志凌雲、豪氣沖天的心態。這就像剛剛從小學調進組織部的林震一樣,懷揣着理想,擼起了袖子準備在自己的新崗位上大展身手。他站在區委會的門口覺得自己的新生活就要開始了,他帶着一種節日的興奮心情到組織部第一副部長那裏報到。這種心情實是一種稀罕物件兒,這樣單純的豪情恐怕只能從這種涉世未深的人身上才能看見。詩歌第二句描寫詩人進入江湖,進入俗世,見過了形形色色的人,心靈經歷世間種種洗禮,於是感嘆人生苦短。這就像林震進入組織部後工作中遇到的那些人一樣,有經驗有手段的組織部第一副部長劉世吾,他在常年的工作中早已不負熱情,工作上成爲了一個典型的“老油條”,他把自己僞裝成看破世間事的智者。最習慣說的一句話就是:“就那麼回事”。而林震的頂頭上司韓常新是工廠建黨組組長,他十分講究風度,總是“給人一種了不起的印象”,他能說會道,口才一流,尤其對數字敏感,但卻對實際解決基層問題不感興趣,他有一項特別的本事,那就是充分運用手中的極爲有限的材料寫出一份滿足上級要求的材料,儘管這些材料浮誇失實。另外林震接觸工作後遇到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和廠長王清泉有關,王清泉是一個典型的官僚主義者,對工作極其不負責任,對於基層民衆的呼聲他總是選擇聞而不見。這一系列的任務接觸下來讓林震的內心世界受到了極大的衝擊,他的內心充滿了迷惑。緊接着詩歌的第三、四句表達了詩人對普世價值觀的反思,曾經的理想雄心現在就只能在閒談說笑時說說了,早知如此還不如痛痛快快飲一場,醉酒後渾渾噩噩便不用爲理想破滅而痛苦不堪了。這兩句詩雖是表現出了詩人面對現實對理想的打擊後的痛苦迷茫但是其中體現的態度卻太過消極悲觀。在小說中滿懷着對組織部憧憬的林震在解決麻袋廠廠長王清泉的問題中,也逐漸感受到自己的思想觀念和韓常新劉世吾等官場老手的觀念差距甚遠,林震想一鼓作氣解決掉麻袋廠的問題,替基層人民做一點貢獻,而韓常新則對這件事漠不關心,他的關注點只會落在如何寫出一篇上級滿意的報告,而身居高位的組織部副部長劉世吾則總是岔開話題,說是“時機不成熟”。總的來說就一句話,他們都不願意去淌這一淌渾水。於是孤立無援的林震在大會上被批評了,韓常新說他的行爲是無組織無紀律的行爲,而向來在一定關頭起扭轉局面的劉世吾則說他“年輕人容易將生活理想化,他以爲生活應該怎樣,便要求生活怎樣,作爲一個黨的工作者,要多考慮的是客觀現實,是生活可能怎樣。”林震面對批評鼓起全身勇氣去反駁,雖然那並沒有什麼用,他像是被打中了似的顫了一下,他緊咬住了嘴脣。從行爲心理學上講這是一種人在無可奈何的時候但是卻又不認同對方觀點時的反應。這說明林震內心是充滿了反抗精神,只是需要一個契機,於是相對於詩歌中的描寫而言,林震心中藏的那隻反抗的老虎顯得更加可敬。這首詩的五六句採用象徵和暗喻的手法,表現社會的殘酷和奮鬥的艱難,社會的紛繁對於信奉理想主義的人來說太過黑暗和冷酷了。詩的第七八、句則是感嘆於個人的弱小,經歷世間冷暖事後再回頭想想當年自己的豪情壯志和不可一世,那是多麼幼稚啊。人之於世界,仿若滴水之於大海,一滴水懷揣着夢進入海洋,若是無視大海的規矩而堅持自我的原則,那他或許明早上就在陽光下無影無蹤了。人也這般,社會是染缸,進去了就不要想着獨善其身,你是你自己卻也不是你自己,因爲你聯繫着許許多多的別人。當找不到光明的時候請不要着急,當你適應黑暗並遊刃有餘的時候你可以選擇自己去創造光明。

        《組織部新來的青年人》這本小說作爲較早反映社會主義制度下人民內部矛盾、揭露官僚主義的作品,從思想上來說他是成功的,但就這本小說傳遞出來的職業觀而言我覺得他是有所欠缺的。作爲一個無背景、能力也不算特別突出的新人,林震敢於和領導鬥爭的精神值得欽佩但是他選擇的方法實在是愚不可及,在他毫無業績且沒有任何靠山的情況下直接和領導對峙那是以卵擊石的行爲,簡單來說他就是一個莽夫。他明明可以選擇更好的方法去解決麻袋廠的問題,但是他卻直接了當的和領導對峙,就算他這次贏了解決好這個問題了,那下一次再遇到這樣的問題他又該如何處理呢?領導可以忍他一次挑釁,難道次次都會忍嗎?人心最是難測,一個人若是連明哲保身的能力都沒有他又有什麼能力去保護他想要保護的人呢?人們雖說對於“明哲保身”這個詞帶着厭惡的色彩,但是卻又不由自主的去明哲保身。再說了孔夫子不也說過:”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嗎?

        就小說中的林震而言,我認爲他應該去學學中庸之道。《中庸》第二十七章說:“故君子尊德性而道問學,致廣大而盡精微,極高明而道中庸,溫故而知新,敦厚以崇禮。”這句話中的“極高明而到中庸”的意思就是既要有高明的理想,又要有合於中庸的行爲。當然這裏的中庸並非無能的平庸,而是一種內斂的高明,雖是一種高明之道卻通過最平常的事情表現出來。洋務派的代表張之洞就是一個將中庸之道刻進骨子裏的人,他馳騁官場數十年而未有一敗,鮮少的得以善終,且後世對他的評價也不算壞,無論是洋務派還是維新派甚至是革命派對他都是讚譽有加。曾有學者用幾何學的“黃金分隔”將中庸之道定義爲“政治黃金律”,認爲中庸之道是人們處於複雜的事情中探索出最佳的方法,最恰當的形式。我們若是用這個角度去看待林震在組織部的一系列行爲就真的會覺得他幼稚至極。

        綜上所述,對待文章的思想價值我們要用不同時代的觀念去閱讀他。20世紀六十年代這篇小說揭露了新中國的官僚主義的弊端,二十一世紀初他也告訴我們,生在俗世中要學會聰明的世俗,極高明而道中庸才是長遠之計。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