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六)——有關《禮》的小知識

    “禮”在古代的訓詁中有“履”“體”的含義。“履”指履行,履踐,“體”指體驗體會。儒家重視“禮”,他們不僅把“禮”當作道德範疇,而且也把它當做政治範疇。現傳的儒家經典有《周禮》《儀禮》《禮記》三部,號稱“三禮”。“三禮”不僅反映了漢以前的制度,風俗,儀節,禮貌,而且也記錄了儒家各派對於這些方面的設想。

    一:  《周禮》

      《周禮》舊稱《周官》或《周官經》,劉歆始以爲《周禮》。

      《周禮》分六官:一曰《天官豖宰》,“掌邦治”;二曰《地官司徒》,“掌邦教”;三曰《春官宗伯》,“掌邦禮”;四日《夏官司馬》,“掌邦政”,五曰《秋官司寇“掌邦禁”,六曰《冬官司空》,因爲亡佚了,所以用《考工記》補充。《考工記》的開頭說“國有六職,百工與居一焉”,《冬官司空》便是管“工”的。

    《天官豖宰》“以八法治官府”一,“官屬”,二,“官職”,三、“官聯”,四、“官常”,五,“官成”,六、“官法”,七、“官刑”,八、“官計”。《周禮》對於各官的記敘,便是根據的這八項。

二:《儀禮》

    《儀禮》——本是《禮經》,一稱《士禮》;今稱《儀禮》,則始見於晉荀崧《上疏請增置博士》,六朝以後,都用此名。

    今本十七篇,是漢初高堂生所傳,漢宣帝時後蒼爲作《曲臺記》,蒼傳梁人戴德延君,及德兄子聖次君,號爲大、小戴,又有沛人慶普孝公,由懸《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他們所傳的本子都是今文(隸書);魯淹中裏、孔子壁中及河間獻王所獻的《禮經》,則爲古文(瘤篆),古文除與十七篇文同而字異外,還有多出的《逸禮》三十九篇。

      《周禮·春官·宗伯》“掌邦禮”,鄭玄注:“禮,謂《曲禮》五:吉,兇,賓,軍,嘉”。孫詒讓《正義》謂《曲禮》即指《儀禮》。《困學紀聞》卷五引《三禮義宗》雲:“《儀禮》十七篇,吉禮三,凶禮四,賓禮三,嘉禮七,軍禮皆亡。”《儀禮》所記的都是行禮的細節。

  三:《禮記》

    《禮記》是一種關於“禮”的資料彙編,其中有關於《周禮》《儀禮》的研究論文,關於“禮”“樂”的通論,也包括一些零散的“逸禮”。現傳的《禮記》有戴德(延君)的《大戴記》和戴聖(次君)的《小戴記》兩種。《大戴記》本八十五篇,現存三十九篇;《小戴記》四十九篇,鄭玄爲《小戴記》作注,唐人作《正義》便採用了《小戴記》,所以後來所說的“三禮”中的《禮記》,《十三經注疏》中的《禮記》,都指《小戴記》。

    兩戴《禮記》所採用的材料來源,吳承仕的《經典釋文序錄疏證》,曾總結爲九項:一、禮家之記;二、樂家之《樂記》;三、《論語》家之《孔子三朝記》;四、《尚書》家之《周書》;五、九流之儒家;六、九流之道家;七、九流之雜家;八、近代之作;九、逸禮。第三、四、六這三項,只有《大戴禮》中才有,所以《小戴記》的材料來源凡有六項,而儒家的著作爲多。

                                讀《經學常談》筆記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