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一場脫口秀式的戀愛 無處不在的面子文化 我們需要自嘲的文化 自嘲是關係的潤滑劑

綜藝節目《脫口秀大會》甫結束,節目過程製造了很多金句,比如調侃沙文男權的「明明很普通,卻那麼自信。」或者調侃自己不管學歷、事業,還得遭受家裏父母催婚的年輕人心聲。

脫口秀節目的火熱,反應了一種現代人一種新的內心情結,這個情結是脫口秀的靈魂,也是我們笑看世間煩憂的心態,就是「自嘲」


無處不在的面子文化

教育專家陳默近期一篇文章引起熱烈迴響,文章談現代父母已經跟不上時代。其中很重要一點,就是還是有很多父母,他們非常在意孩子的輸贏,好像孩子讀書等方面如果不是贏家,就是徹底的失敗。似乎人生只有兩種結局,一種是好處全拿的贏家,另一種就是什麼都沒有,淪爲敗類、垃圾的輸家。

這種把孩子人生二分法的心態,陳默以爲跟不上時代。因爲在這個時代,一個人的成功與失敗,已經不是過去那一套標準可以評判的。

有太多出路遠遠超出尋常父母的理解,就像有些老人之所以還在用紙幣,無法進入一些需要掃隨身碼的地方,在於他們的生活脫節,沒辦法融入與智能型手機綁定的生活。

同樣地,有些父母的教育觀還停留在過去,他們沒有融入現代社會,更遑論眺望接下來的社會趨勢。他們在意的輸贏,更多時候無關於孩子,而是關於他們自己。

換句話說,真正「怕輸」、「想贏」的不是孩子,而是家長自己。

心理學有個概念叫「投射」,指的就是一個人,他把自己的心理感受當成別人的心理感受。

比如有些家長在家長羣裏,他們特別喜歡炫耀自己的名車、房子,全家出國旅遊的照片。有的家長看了會很不是滋味,他們會覺得受到對方的鄙視。可能對方確實在炫耀,但對方並沒有鄙視的成份,但有的人就會覺得他被鄙視了。同時當他看到其他人在比較,他也會義憤填膺,就像看到別人在比較中落後了,就等於他自己也落後了。

面子文化,影響着一代人的教育,讓很多家長盲目的因爲自己的投射,把屬於自己的恐懼和焦慮,套在孩子身上。

這就是爲什麼每當出現新的教育風潮,比如第二外語、STEAM、編程等,很快的就會有各種家長跟風。實際上家長可能根本不瞭解這些課程內容,他們只是「別人有,我也要有」,出於害怕落後、丟面子的心理,在互相的投射中轉移着焦慮與恐懼。

然而,現代父母跟過去父母的差異,就在於他們能夠意識到投射的存在,意識到自己的焦慮不等於孩子的焦慮。因此他們能夠更好的尊重孩子,不因爲自己的焦慮,就強迫孩子去做點什麼,好撫平自己的焦慮。

現代家長知道自己的焦慮要自己處理,而在教育觀點上落伍的家長,他們總是強迫孩子爲自己的面子服務,把孩子當成撫平焦慮的工具。


我們需要自嘲的文化

脫口秀的大火,反應了現代年輕人不同上一代人的心態,就是能夠學會自嘲。

哲學家田立克(Paul Tillich)曾說,人類最偉大的勇氣,就是「儘管認識到自己的有限,卻仍然勇敢生活。」

自嘲並不是一種自我放棄,而是在認清自己之後,對於那些跟面子有關的比較,那些別人對自己不甚公允的看法,以及生活中任誰也無法控制的意外和命運,發自內心的接受。並且在接受之後,盡力做好自己能做的,以自己的幸福爲標準,而不是把自己生命的價值交在別人手上。

就像我們在《脫口秀大會》看到的,有的女孩子拿自己被父母催婚的事情說笑,她並不是在嘲笑自己無能,而是從幾個角度笑看這件事。

首先、結婚實在不是父母可以控制的,父母的焦慮,很多時候除了給孩子壓力,並不能給孩子幸福;其次、不結婚也不是世界末日,人生有很多選擇;其三、人生不可能什麼事情都如己意,但這就是人生呀!

所以自嘲也不是一種「喪」文化,喪是自我放棄,就像告訴所有人「我不行」、「請你們也跟着放棄我吧!」

自嘲是用真實的自我面對生活的真相,而不是像某些人用面子面對真相。用面子面對生活,就很容易出現死鴨子嘴硬的情況。即使知道自己沒道理,卻沒有辦法放下「希望得到別人認同」的念頭。

然而,一個時時刻刻活在別人認同裏的人,他永遠飽受着巨大的心理壓力,這份壓力爲他換來的成功,很多時候也不是真正屬於他的,因爲他總是在滿足其他人。

這就是爲什麼有些人貌似優秀,但他們卻沒有因爲這份優秀而放鬆,反而承受莫大的焦慮。因爲他們沒有辦法面對自己的有限,面對凡人都可能失敗的事實。他們就像某些老一輩的父母,他們只能允許自己贏,並且只能允許自己在別人眼中也得是個贏家。

他們沒有自嘲的雅量,有的只有焦慮和恐懼。而這份焦慮和恐懼終究需要出口,但這個出口不是偶爾通過某些手段,比如購物、縱情聲色來放鬆。因爲這些手段只能發泄快要爆發的情緒,並不能讓一個人真正學會接受真實的自己。

自嘲是關係的潤滑劑

家庭關係和親密關係,講求輸贏、對錯、外部標準,結果往往就是衝突和矛盾。因爲沒有人喜歡被當成輸家,被指責成一位有錯的人,特別是輸贏、對錯的標準來自他人,好像非得滿足對方纔行。一旦這種感受瀰漫在關係中,就會讓人難受。

如果我們面對關係能夠適當的自嘲,很多時候就能化解不必要的衝突。

比方今天一對小夫妻下廚,先生廚藝不精,做的不怎麼好喫。如果他看到妻子吃了菜以後,不是很滿意。他就開始生氣,覺得妻子沒有看到他做菜的辛苦。

這時候,如果這位先生有自嘲的雅量,他可以陳述自己想要把菜做好的心情,但沒有做好的遺憾,同時也表達未來會再接再厲,並且希望妻子跟他一起磨練廚藝的想法。

如此一來,這位先生就接納了自己不擅長的事情,但也看到了自己還有成長的空間,以及過程中的善意。而不是用輸贏、對錯的框架去套在自己身上,因爲投射而搶先通過外在標準指責自己。

倘若關係中雙方都有自嘲的雅量,雙方就更能接受自己的不足,並且就這個不足向對方提出一起努力的邀請。再也不用計較自己的面子,好像一定要爭奪關係中「身爲強者」的權力,才能在關係中安心。

有些家庭中「詐屍型的配偶」就是如此,平常不過問家事,看到對方做的不好就跳起來指責。這類人往往比任何人都在意他人的想法,所以他總是關注着他人的不是,一有機會就跳出來指責對方。而他也一直活在這種隨時可能被指責的恐懼之中。他們不懂自嘲,和他們一起生活的人也被迫因此活得緊張兮兮。

簡言之,有時當我們感覺被指責,我們先不要急着去爭論自己的對錯。因爲那可能是我們把自己生活的標準,不知不覺的交在別人手裏。

這時候我們不妨退一步,然後告訴自己「對方的標準,不是我的標準」。然後看看自己被指責的事情,是不是自己哪裏確實沒做好。如果我們覺得有需要改進的地方,那也是我們自己覺得這件事對自己確實重要。如果我們對得起自己,可是結果不如人意,那麼我們也能一笑置之。

總之,一切都跟我們自己有關,就像脫口秀,放下別人加諸於我們的是非對錯,我們就能在自己的生活「挫敗」中找到樂趣。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