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幽花渡水香



提起王安石,人們常常想到的是王安石變法,也多稱他爲改革家、政治家、思想家。這忽視了他在文學上的成績,事實上王安石是一位非常偉大的文學家、詩人,且僅他在詩文上的造詣便可以流芳百世。

我本人是喜歡宋詩的,這或許跟我喜歡哲學有關。因爲宋代的詩歌與唐詩不同,它更富有理趣,幾句詩歌便呈現出對人生的態度和看法,讓人回味不已,實在是在困頓中的一劑良藥。

王安石的詩歌自成一派,題材豐富,風格獨特,意蘊無窮,也是北宋時代著名的大才子。今日讀到王安石的《天童山溪上》喜愛不已,與諸君分享。詩歌如下:

天童山溪上

王安石 北宋

溪水清漣樹老蒼,行穿溪樹踏春陽。

溪深樹密無人處,唯有幽花渡水香。

有些詩當以第一次讀到的時候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就像一個處了很久的老朋友,踏實而安心。那種感覺像極了一初次遇見的一個人,或許TA很普通,但在長期的相處中,便認定TA便是你終生的摯友一樣。

先來普及一下相關知識。

天童山是我國禪宗五山之一。位於浙江鄞縣(舊稱寧波府)東約三十五公里處,爲太白山之一峯。寺以歷經宏智正覺、長翁如淨、密雲圓悟等高僧來住,故道譽極爲隆盛,日僧榮西、道元亦曾至此請益參禪。正覺、如淨、道元等且於其法號之上,冠以"天童"之稱。全山以

天王殿、佛殿、法堂爲中心,另有諸堂、七層塔等,可謂我國一流之禪寺。(摘自百度百科)



《天童山溪上》看似信手拈來,寫得很一般,實則意境高遠,禪理閃現。單單從字面來看,這首詩確實不會有“驚豔”的效果。真的是很普通,寫得景物也是一些稀鬆平常之物,但可貴之處便在於正是在這種平常之中,融入了人生的思考。正所謂以小見大,別具一格。

開篇兩句“溪水清漣樹老蒼,行穿溪樹踏春陽”,很有唯美的氣息。小溪裏的水潺潺流着,清澈見底,岸邊的老樹鬱鬱蔥蔥,蒼蒼莽莽;一個人行走在溪邊樹林,就是想要尋覓春天的景色,仰望那一抹春日的暖陽。我們腦海中一定有一幅乾淨、澄澈又美好的春日畫面。後兩句,“溪深樹密無人處,唯有幽花渡水香”就顯得更加有趣而深刻了。小溪裏的水很深很深,樹林裏的樹很密很密,沒有一個行人,只有那幽靜的花香伴着潺潺的流水相映成趣。看似閒來之筆,投射出詩人的淡定與從容,心如止水,不爲外界所動,對人生的的種種挑戰有一種敢於挑戰的氣度。表面寫景物,實則抒發內心情感,給人無限啓迪。

王安石的一生是跌宕起伏的一生。才華過人,讀書用功,二十一歲就考舉進士,在最好的年華主動要求到地方任職,就是爲了接近普通民衆,腳踏實地地幹一番事業。這樣的領導幹部是接地氣的,是真心要做些實事的;後來他逐漸嶄露頭角,成爲一顆耀眼的明星,連當時皇帝宋神宗都成爲了他的粉絲,對於王安石崇拜不已,此後他召見王安石,拜他爲相,爲他轟轟烈烈的變法鋪展了道路。

王安石的變法之路走得異常艱辛,各方勢力打壓,他頂住了壓力,繼續變法,只是無奈原本轟轟烈烈的變法,還是以失敗告終。後來因保守派得勢,新法皆廢,鬱然病逝於鐘山,追贈太傅。當他退回到江寧老家時,對於這位了不起的改革家來說,他的內心是很悲痛,一生的心血全部付之東流。可或許正是有了這樣的一種人生經歷,也使得他對於現實有着更爲深刻的感知,創作出來的作品,也更具有感染力,也更加深刻。紹聖元年(1094年),王安石獲諡“文”,故世稱王文公。一個紅極一時的改革家,最終以單字“文”世稱於世,我倒是十分喜歡這個評價,畢竟對這位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也算是迴歸本色了。我想他也應該是喜歡這一稱謂的吧。



唯有幽花渡水香。穿越千年,這七個字,讀來依然脣齒留香。時間如流水,清風明月尚且在,但人生的路如何能夠預料,明天我將遇見了誰,誰繽紛了誰的生命又蒼白了誰的心,誰的心臟載得住誰的輪迴,誰的人生不是起起伏伏跌跌宕宕呢。

我們從古詩詞中汲取力量。總有一種力量讓人清醒,如沐春風。 往事如風並不如風。經歷過、憧憬過、苦痛過,總比一張白紙來得鮮活,那些所有的磨折、痛苦和必須償還都將成爲記憶的點滴,永不老去。我們單薄的生命因此有了些許光亮,有了明媚的色彩,讓我們即使傷痕累累也要跋涉前行,讓我們人到暮年的時候也依然能聞香聽音。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