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爲父母——讀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有感

愛上汪曾祺先生的文字,源於很久以前女兒的推薦,以及我們對讀書的探討。先生的文字於我來說是對待生活、調整心態和思考人生的一劑良方。

比如,讀這本《人生如逆旅》,讀這篇《多年父子成兄弟》,帶給我的觸動是非常深刻的。

父親是個很隨和的人,我很少見他發過脾氣,對待子女,從無疾言厲色。

我喜歡性格隨和的人,那份平易近人的態度總會給人帶來莫名的親近和踏實,讓人不自覺地舒緩、安心。一個家庭中,父親的性格往往在很多事情上都有着重要的影響力。沒有哪一個孩子不渴望父親的溫和大度,也沒有哪一個孩子在嚴苛的暴力下不瑟瑟發抖。我總以爲,孩子都是天使,關鍵是,從他們出生之日起,爲人父母者又有幾人能做到耐心、理性和客觀的教育。

有這麼一句話:“父母最錯誤的溝通方式之一,是不懂共情,忽略感受。”

父親對我的學業是關心的,但不強求。

八十年代之前的孩子大都是放養式成長,喫飽穿暖最重要,教育的重要性因父母的認知而異。即便出生在一個知識分子家庭,父母也不見得都會如現在的家長這般唯成績至上。以自己爲例,便是這樣,但我還是非常感謝他們總是能在關鍵的時候,起到引領作用。

有了孩子後,我常常會思考怎樣才能做一個合格的母親,不斷地回憶自己小時候的經歷,包括心理上、思想上和學習上的。找出缺失的,而且又是最渴望的,認真去感受孩子最需要怎樣的教育和陪伴,然後調整自己,以期與孩子建立更加緊密的親子關係。看似是我在教育孩子,在很多時候,孩子帶給我的反思往往讓我更爲感動。養育孩子是一個極其漫長又艱辛的過程,對我而言,反而可以說是另一種意義上的自我成長。

我以爲,比起學業,孩子的身心健康尤爲重要。老話說的好:成材先成人。

應試教育之下,比拼的是分數,留下的卻是很多後患,比如,孩子的心理健康、身體健康、學習的目的、成長的價值等等。在越來越多令人心痛的事件發生後,我們真的迫切需要重新來審視當下的教育觀了。

我們的這種關係,他人或以爲怪,父親說:“我們是多年父子成兄弟。”

父子成兄弟,母女成姐妹,這確實可以成爲一條教育溝通的良好途徑。讓孩子可以信任父母,讓父母可以瞭解孩子的內心動向,讓父母的循循善誘化爲涓涓細流,潤物無聲,培養孩子建立起自己正確的學習態度和對世界的認知,也許,這纔是教育的最高境界吧。

一個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親是愚蠢的,而且,可惡!

“父母之愛子,則爲之計深遠。”

父母之愛是最無私的,這一點毋庸置疑,可是,愛的方式有千萬種,能被接受且有良好效應的才爲最佳。

每個孩子,首先都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所以,即便是教育家也不可能用標準理論化的方法對待他們,教育總是因人而異,要因材施教的。對孩子的期望值應該建立在切實可行的基礎之上,更不能一廂情願將自己過高的要求強加給孩子,造成不必要的壓力。一步一個腳印、逐級攀登每一個臺階,才能循序漸進。爲人父母,自身得有更高的格局才能影響到孩子,才能讓他們在成長的過程中耳濡目染,慢慢打開自己的人生格局,格局越大,視野越大,人生道路難道還怕不會越走越寬嗎?

汪老先生說:“我並不是提倡復古,但舊時文人的那些境界對於現代的我們來說,已頗爲奢侈了。”

另外作爲一個父親,應該儘量保持一點童心 ……他會用通草爲瓣,用畫牡丹的洋紅染出深淺,做成一盞荷花燈,點了蠟燭,比真花還美。

現實生活中,更多強調的是母親對孩子和家庭影響的重要性,好像做爲一個母親就應該怎樣怎樣,有什麼問題都歸責於母親這個角色,這難免有失偏頗,在我看來,父親也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不分仲伯。可以用性別差異、性格差異來發揮各自的優勢,互補互惠,達到家庭與教育和諧美滿的境界。任何一方的缺失都將造成某種程度的遺憾。

教育實乃一個太大的話題,心得體會,各自思考。不妨,我們也問一問自己:何爲父母?

你爲孩子做過一盞比真花還美的荷花燈嗎?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