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答疑館100] 家族創傷如何療愈

【問題】家族創傷如何療愈?

跟父親聊天的只,原來父親的外公死於日本飛機的轟炸。回家後我查了下歷史資料,覆盤了更多的細節。1937年11月12日侵華日軍對寧波進行無差別轟炸,父親的外公就是死於那次轟炸。奶奶當時12歲,不久母親病死(日軍還投放了細菌彈)。我奶奶就成了孤兒,被收留做了童養媳,但是一生悲苦。所以在我奶奶的兒子們身上體現出“委屈、不公平、自卑、無價值、憤怒、羞恥、討好”等問題。我父親脾氣尤其爆烈。而我自己常常覺得像個孤兒,得不到父母的愛,也常感到委屈和不公平,經常叛逆,我兒子也會有莫名其妙的“不公平感”。請問這樣的家族傷痛怎麼治療?

【回答】

的確是有代際傳承的創傷,特別是歷史上的戰爭、災難給很多家庭帶來了深刻的傷痛。被二戰洗劫的猶太民族、被日本侵略的中華民族,內戰造成的妻離子散,文革造成的冤屈等等,多在受害的家庭中蔓延和傳遞着抑鬱、憤怒、羞恥、恐懼等情緒,甚至表現出很多代代相傳的軀體症狀。代際創傷可以在家族裏水平擴散、垂直傳承、隔代傳遞。

這樣的創傷故事和創傷中的犧牲者,需要被看見、被紀念、被記錄、被共享,讓一些集體潛意識浮現到意識層面,才能達到療愈。只有在這樣的過程中,才能與犧牲的前輩以及那個創傷的源頭建立起聯結,感受到他們擁有的力量和未盡的使命,也看到更大的歷史背景下,捲入悲劇的國家、民族和更多人的命運。

有哪些方法可以幫助療愈這樣的創傷呢?

一、後代整理和創造的共享記憶和共識記憶

創傷的代際傳遞和療愈往往有着這樣的規律:第一、二代往往在受威脅的生存環境下形成了抑鬱的情緒和集體氛圍;第二、三代可能有憤世嫉俗,產生不公平感、不信任感;第三、四代開始關注羣體和家族命運,去搜集歷史和形成記錄(紀錄片、歷史記載、專題文獻等),創造各種儀式和硬件(紀念館、博物館等)紀念這類創傷。家族裏的後代也會對犧牲的前輩及歷史做很多的追溯和紀念。這些都是很好的追憶和麪對的方式。

二、集體敘事和同命運創傷人羣的團體治療

在心理治療中,敘事療法對於創傷也有着獨到的處理和干預,特別是對一些大規模羣體性的創傷,《集體敘事實踐:以敘事的方式迴應創傷》一書介紹了這種專業的方法。敘事療法認爲一件事能成爲創傷,必然因爲是它觸到了內心的痛處。痛處之所以痛,往往是因爲在那裏安放着人們所在乎的東西。每一種在乎,都是有故事的。倘若不去了解這些故事,而急於消滅創傷,可能適得其反,甚至造成二次創傷。只有在放緩的節奏、安全的關係、合適的對象中營造創傷敘事的氛圍,敘事者才能從這個過程對於創傷獲得新的賦意、從而改寫悲劇的腳本。

其他還有一些團體治療的方法,也可以針對類似命運的人羣組成的團體,進行創傷治療。

三、家族系統排列

前面有好幾位答主已經介紹了家族系統排列對於創傷的療愈,這裏不贅述,我理解其核心是借用家排的場域呈現創傷捲入的家族成員,呈現他們的情緒狀態和移動的趨向,用一個畫面和儀式幫助後代完成哀悼和紀念的儀式。

下面分享一點我幫助媽媽療愈幼年喪父的創傷經歷吧,這也是一個帶有歷史印記的家族創傷。

內戰結束,我的外公爲了結髮妻子解甲回老家而遭殘酷鎮壓,外婆和母親孤兒寡母渡過了艱難的歲月,媽媽三歲喪父,成長受到家庭成分的影響很大,好長的時間也帶着對命運的不公、對很多人和事物的不滿,並將這種受害和抱怨的情緒傳遞給了我們,外公以黃埔軍官的身份曾經參加過抗日遠征,我幫媽媽蒐集資料、尋找記錄外公的名錄無果,但是通過孫春龍組織的“老兵回家”的公益組織,找到倖存而輾轉返鄉的遠征軍老兵,陪媽媽去看望,讓媽媽看到了與外公同齡的抗戰老兵的一生坎坷,在更大的歷史背景下看到了個人的命運,放下了抱怨,更積極地面對生活、接受命運。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