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就知道“二十四節氣”,長大後才知道老祖宗確實厲害

春雨驚春清谷天,

夏滿芒夏暑相連。

秋處露秋寒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相信小的時候,大家都學過這首《二十四節氣歌》,即使年歲大一點沒學過,也一定聽老輩人講過。

這首《二十四節氣歌》,讀來朗朗上口,很容易被記住。小時候幾乎每個人都會背誦,不過只是把它當成普通的兒歌,並不懂得其中的玄妙。長大後才慢慢看懂“二十四節氣”!

據資料可查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

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

二十四節氣在黃道上的位置太陽從黃經零度起,沿黃經每運行15度所經歷的時日稱爲「一個節氣」。每年運行360度,共經歷24個節氣,每月2個。

其中,每月第一個節氣爲「節氣」,即:立春、驚蟄、清明、立夏、芒種、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等12個節氣;

每月的第二個節氣爲「中氣」,即:雨水、春分、穀雨、小滿、夏至、大暑、處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和大寒等12個節氣。

「節氣」和「中氣」交替出現,各歷時15天,如今人們已經把「節氣」和「中氣」統稱爲「節氣」。

▌立春:2月4日(5日),爲春季開始之節氣。立春是二十四個節氣的頭一個節氣。

其含義是開始進入春天,“陽和起蟄,品物皆春”,過了立春,萬物復甦生機勃勃,一年四季從此開始了。

▌雨水:每年2月18日~20日,此時冬去春來,春風遍吹,冰雪融化,空氣溼潤,雨水增多,所以叫雨水。

這時人們常說:“立春天漸暖,雨水送肥忙”。氣溫開始回升,空氣溼度不斷增大,但冷空氣活動仍十分頻繁。

▌驚蟄:每年3月5日(6日),指的是“立春”以後天氣轉暖,春雷開始震響,蟄伏在泥土裏的各種冬眠動物將甦醒過來開始活動起來,所以叫驚蟄。

“驚蟄沒到雷先鳴,大雨似蛟龍。”驚蟄前後乍寒乍暖,氣溫和風的變化都較大。

▌春分:每年的3月20日(21日),春分是春季90天的中分點,這一天南北兩半球晝夜相等,所以叫春分。

這天以後太陽直射位置便向北移,北半球晝長夜短。陽光直照赤道,晝夜幾乎等長。

所以春分是北半球春季開始。我國大部分地區越冬作物進入春季生長階段。

▌清明:每年4月5日(4日),清明時節氣溫回升,天氣逐漸轉暖。氣候清爽溫暖,草木始發新枝芽,萬物開始生長,農民忙於春耕春種。

從前,在清明節這一天,有些人家都在門口插上楊柳條,還到郊外踏青,祭掃墳墓,這是古老的習俗。

▌穀雨:4月20日前後。穀雨就是雨水生五穀的意思,由於雨水滋潤大地五穀得以生長,所以,穀雨就是“雨生百穀”。

諺雲“穀雨前後,種瓜種豆”。雨水增多,利於穀類生長

▌立夏:每年5月5日或6日「立夏」。立夏是夏季的開始,從此進入夏天,萬物生長,欣欣向榮。

習慣上把立夏當作是氣溫顯著升高,炎暑將臨,雷雨增多,農作物進入旺季生長的一個最重要節氣。

▌小滿:每年5月20日或21日叫「小滿」。從小滿開始,大麥、冬小麥等夏收作物,已經結果、籽粒飽滿,但尚未成熟,所以叫小滿。

麥類等夏熟作物此時顆粒開始飽滿,但未成熟。

芒種:6月6日前後,此時太陽移至黃經75度。麥類等有芒作物已經成熟,可以收藏種子。

芒種是最適合播種有芒的穀類作物,如晚谷、黍、稷等。如過了這個時候再種有芒和作物就不好成熟了。

同時,“芒”指有芒作物如小麥、大麥等,“種”指種子。芒種即表明小麥等有芒作物成熟。

▌夏至:6月22日前後,日光直射北迴歸線,出現「日北至,日長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

夏至是北半球白晝最長、黑夜最短的一天,從這一天起,進入炎熱季節,天地萬物在此時生長最旺盛。

所以古時候又把這一天叫做日北至,意思是太陽運行到最北的一日。

▌小暑:7月7日前後,小暑,標誌着我國大部分地區進入炎熱季節。

天氣已經很熱了,但還不到最熱的時候,所以叫小暑。此時,已是初伏前後。

▌大暑:7月23日前後,正值中伏前後。這一時期是我國廣大地區一年中最炎熱的時期,但也有反常年份,「大暑不熱」,雨水偏多。

大暑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長江流域的許多地方,經常出現40℃高溫天氣。要做好防暑降溫工作。這個節氣雨水多,在“小暑、大暑,淹死老鼠”的諺語,要注意防汛防澇。

▌立秋:8月7日或8日,草木開始結果,到了收穫季節。

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月明風清。此後,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處暑:每年8月23日或24日,「處」爲結束的意思,這時夏季火熱已經到頭了,暑氣即將結束,天氣將變得涼爽了。

它是溫度下降的一個轉折點,是氣候變涼的象徵,由於正值秋收之際,降水十分寶貴。

▌白露:9月8日前後,白露時節,天氣轉涼。

由於太陽直射點明顯南移,各地氣溫下降很快,天氣涼爽,晚上貼近地面的水氣在草木上結成白色露珠,由此得名「白露」。

▌秋分:9月22日前後,秋分這一天同春分一樣,陽光幾乎直射赤道,晝夜幾乎相等。

依我國舊曆的秋季論,這一天剛好是秋季九十天的一半,因而稱秋分。但在天文學上規定,北半球的秋天是從秋分開始的。

▌寒露:10月8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繼續南移,北半球氣溫繼續下降,天氣更冷,露水有森森寒意,故名爲「寒露風」。

白露後,天氣轉涼,開始出現露水,到了寒露,則露水日多,且氣溫更低了。所以,有人說,寒是露之氣,先白而後寒,是氣候將逐漸轉冷的意思。

▌霜降:10月23日前後爲「霜降」,霜降時節,天氣已冷,開始有霜凍了,所以叫霜降。

黃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與「霜降」節令相吻合,霜對生長中的農作物危害很大。

▌立冬:每年11月7日前後。立冬作爲冬季的開始,一直被我國人民熟知。

冬,作爲終了之意,是指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作物收割之後要收藏起來的意思。

▌小雪:11月22日前後爲「小雪」節氣。小雪時節,氣溫下降,開始降雪,但還不到大雪紛飛的時節,所以叫小雪。

北方進入封凍季節,冷空氣勢力增強,氣溫迅速下降,降水出現雪花,但此時爲初雪階段,雪量小,次數不多,黃河流域多在「小雪」節氣後降雪。

▌大雪:12月7日前後。此時太陽直射點快接近南迴歸線,北半球晝短夜長。

大雪前後,黃河流域一帶漸有積雪;而北方,已是“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嚴冬了。

▌冬至:12月22日前後,冬至這一天,陽光幾乎直射南迴歸線,我們北半球白晝最短,黑夜最長,開始進入數九寒天。

冬至以後,陽光直射位置逐漸向北移動,北半球的白天就逐漸長了,氣溫持續下降,並進入年氣溫最低的「三九」。

諺雲:吃了冬至面,一天長一線。

▌小寒:1月5日前後,此時氣候開始寒冷,小寒以後,開始進入寒冷季節。

冷氣積久而寒,小寒是天氣寒冷但還沒有到極點的意思。

▌大寒:1月20日前後,一年中最寒冷的時候。大寒就是天氣寒冷到了極點的意思。

大寒前後是一年中最冷的季節。大寒正值三九剛過,四九之初。諺雲:“三九四九冰上走”。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詩意棲居的創造,衣食農事,依季候而作,隨時光流轉。

農曆二十四節氣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那些逝去的美好歲月,我們記得。

作者:雲中綠荷(方遠)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