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恨青春期讀名著太少

安娜卡列尼娜沒讀過,十日談沒讀過,悲慘世界沒讀過,有的書買了卻沒讀,比如戰爭與和平,比如百年孤獨。

最有文學價值的不是新出的暢銷小說,不是玩弄現代主義、後現代主義技巧的新文學,而是那些曾經被義務教育階段的我們忽略的名著。

研一時讀了五百年前寫就得《堂吉訶德》,當時覺得這個名著寫的太好了,主人公的形象完全不像印象中的那個呆傻,而是有着非常可愛和理性的一面。裏面也穿插了其他比較好玩的故事。

《聊齋》的文筆也是出奇地好,把精簡的敘事藝術發揮到了極致。不是很多人想象中的那樣,裏面除了人鬼情未了或者宅男的幻想意淫就空無一物了。

《魯迅全集》更是一座思想的寶庫,不只是我們教科書中的小說和散文,有更加深刻的思想沉浸在他的雜文裏面。

兒時經濟條件有限,的確沒錢買厚厚的名著。盜版書的名著字很小,密密麻麻的,紙張很差,而且往往頁數就到512頁,後面的內容直接割掉了。兒時一張張五塊錢就這麼交付出去了。

《平凡的世界》太厚,一些農村改革的描寫太枯燥,也沒有通讀,當時讀的其實也是煙哥版。

《家春秋》也沒有讀完,字太多了,讀到鳴鳳的死就再也看不下去了。

霍達的《穆斯林的葬禮》倒是讀完了,當時對新月和她小姨的美非常癡迷,覺得小說的文采和結構也很好。現在一看豆瓣的評論,有的說它三觀有問題,有的說它劇情瑪麗蘇。

雨果的《巴黎聖母院》是讀過了,更長的《悲慘世界》沒機會遇見。

小仲馬的《茶花女》讀過了,篇幅比較短,對這些成人的愛情,對這個特殊職業女人的愛情還不太理解。

凡爾納的《神祕島》讀過了,劇情真的太贊,讓我浮想聯翩,還在憐憫最後那隻被壓死的猴子。

高中時還讀了《傲慢與偏見》《紅與黑》

買了《三個火槍手》卻怎麼也讀不下去,買了莫泊桑的短篇小說,看得非常入迷。

看了德萊塞的《嘉莉妹妹》,對妹妹的美記憶猶新。

……這樣想來,自己讀的名著其實還不少,但距離博覽羣書,距離能寫出自己的作品還太遙遠了。

有時錯過了有大量讀書時間的時期,後面工作忙了再想讀大量的文學名著,就需要莫大的勇氣和很長的時間了。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