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的漢字是怎麼誕生的?|漢字發展史(1)

在世界文明史上,中國的漢字與埃及的聖書字、蘇美爾人的楔形字,並稱爲三大古字。然而,在歲月這條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沖刷下,後兩者都消失了,惟有中國的漢字,久而彌新,延用至今。

身爲漢字的繼承人和使用者,你是否知道漢字是怎麼產生,又如何演變的嗎?今天就讓我們走進漢字王國,去領略神奇的漢字文化吧。

原始社會的人們爲了記錄事情,最早採用繩上打結的辦法,這就是“結繩記事”。《易·繫辭》上說:“上古結繩而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意思是,上古時代沒有文字,人們用結繩來幫助記憶,到了後世,聖人才用文字取代了結繩。至於如何用結繩來記事,《周易注》記載:“結繩爲約,事大,大結其繩,事小,小結其繩。”

我國獨龍族、傈僳族、佤族等少數民族在上世紀初期仍然使用結繩方法記錄事件。傈僳族用棕繩和麻繩等打結法記賬和記數,打結的大小與多少,代表所需記錄的不同物品的種類與數量。怒族用結繩代表相見的時間,系幾個疙瘩代表隔幾天相見。德昂族用一般的棉線結成的結繩記事,用紅、黃、黑、白4種顏色組成,分爲粗繩、中繩和細繩。粗繩用於記錄一年的勞動所獲,中繩表示一年的支出情況,細繩代表的是勞務輸出。

結繩記事和文字記事在功能上是一致的,可以看作是發明文字前的探索。不僅如此,有學者指出,甲骨文、金文中的有部分文字是從結繩中發展而來的。著名的歷史學家徐中舒先生在《結繩遺俗考》一文中說:“文字有取象於繩形者,或爲屈曲之形,或爲分股糾合之形,或爲結繩之形。”我們看下面幾個字例,不難看出,此觀點是有一定道理的。

結繩記事作爲記事與交流,顯然是比較低級的辦法。繩上打的結越來越多的話,時間長了,誰也搞不清究竟是什麼意思了。於是,人們開始新的探索,文字的誕生也就呼之欲出了。關於漢字的發明有幾個版本的傳說。

在《周易·繫辭》中有“伏羲畫卦”說,即傳說原始社會有伏羲畫卦,以陰陽爲基本符號,並演化爲八種組合以概括自然現象,萬物情態,以此作爲文字的起源。現代學者有“圖畫”說,認爲漢字真正起源於原始圖畫。一些出土文物上刻劃的圖形,很可能與文字有關。

關於漢字起源,流傳最廣的說法是倉頡造字。《說文解字·序》:“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之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百工以乂,萬品以察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謂之字。”

黃帝時代有個人名叫倉頡,十分聰明,小時候就能刻畫許多符號來表示各種事情。後來,他被選爲黃帝的史官。爲了要把黃帝時代的許多人和事記載下來,留給後人作爲紀念和借鑑,他決心要創造一套能夠表達各種具體事物和思想的文字。

倉頡四處觀察,看見鳥獸蟲魚的爪印和痕跡,草木器皿的形狀,山川河流的樣子,還有房屋的建造、生產的工具、集市的貿易、家畜家禽的飼養、一日三餐和拉尿撒尿、男女結合和生育孩子,如此等等。經過苦心孤詣地探索和夜以繼日地描繪,一套既有象形、又能會意,能夠表達世界上各種事物和思想感情的文字,終於被倉頡創造出來了。

倉頡把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看過之後非常高興,他召集九州酋長,把這些字帶到四面八方,於是這些字就開始在先民中廣泛應用起來了。

倉頡造字是一個傳說,中華文字的誕生不能是一個人的努力,是祖先們長期累積的結果。史書中流傳下來的傳說,說明倉頡是對漢字發展有重大貢獻的人物,是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

漢字是一項偉大的發明,文字的力量可以驚天地,泣鬼神。據說,在倉頜造字成功後,天上和地上都出現了奇異的現象:天上下起了穀子,地上有鬼在夜間哭泣。這種傳說一方面反映了人們對文字的敬畏和感激,一方面也表達了人們對漢字創造者的紀念。

關於上古的漢字起源,主要源於古籍中有關傳說的記載。歷史上這些傳說雖不能作爲真正的漢字起源的依據,但半坡、姜寨、仰韶文化遺址中出土的彩陶以及上個世紀末考古發現的賈湖刻符上面所刻畫的象形、指示符號則爲漢字的起源提供了真實可信的實物資料,這些考古成果與古籍記載相互印證,爲我們勾勒了漢字發明的大致輪廓。

漢字誕生後,不斷地傳承和演變,到了殷商時期,漢字已經成爲非常成熟的文字系統。十九世紀末,殷墟甲骨文的出土,轟動了世界,作爲現代漢字的鼻祖,甲骨文是如何被發現的?它有何迷人風采?請讀明天的文章《甲骨文的故事|漢字發展史(2)》。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