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阅读课后的思考

今天下午听了一节“整本书阅读展示课”。

如果说之前神仙学校的神仙学生,他们阅读交流时的表现令人好生羡慕。我们不会考虑他们是否花费了太多的时间去呈现这样精彩的分享,因为阅读课程本就是他们学校课程的一部分,加上学生多为“学霸级别”,所以他们呈现的精彩我们只能是羡慕的份了。

可是今天的阅读展示课,学生一上台,我就觉得这并不是一节阅读课,而是学生的表演课。在教师创设好的情境中,学生开始扮演各自的角色,全程脱稿。展示的学生也表现得十分出色,“台词”背得烂熟,语言也非常精炼,我不禁会怀疑,他们的稿子似乎也是老师准备好的,就等着这次区级公开课的展示了。“情境表演”后,就是人物性格分析,虽然也采用了小组合作及学习单的形式,呈现出成果的多样化,但是个人以为这两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并不是很大。

阅读本就是很个性化的事情,我希望可以看到老师指导阅读的过程,而非让学生按照老师的活动设计完成一次次表演。我想学生为了配合老师上好这节课,也真是辛苦,至少他们要花很多时间去把稿子背熟,而这样势必就加重了学生的负担。这不是部编教材增设整本书阅读的初衷吧。虽然目前“整本书阅读”教学很火,可是不考虑学生的实际而去开展的各项阅读任务,都是无效的。就好比我昨天让学生上电脑房完成阅读后的测评,有几个学生打开测试题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这本《童年》我翻开第一页,之后我就全程睡觉了。所以我这些题目只能去蒙了。”说实话,我也是为了完成任务,因为有数字阅读的要求,所以只能把一些简单的选择题上传后让学生完成答题,我也知道意义不大,碍于这些软件平台要有使用率,所以也很无奈。

其实,既然要让阅读进课堂,那老师领着学生一起读,纯粹地、安静地读,这也应该是一种读书的方式吧。可是,我们更多的时间还是花费在讲课文、刷阅读题、默写上。不少老师做了一些实验,就是让学生多阅读,最后考试的成绩不仅不差,还比那些只是讲课刷题的老师要好不少。别说这是特例,如果我们都能领着学生好好读读书,各种书都能涉猎,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自然会上去。美国阅读教师在她的著作《书语者》中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多读书,自然成绩好。

可是,为何老师们都不放手给学生读呢?

我们在担心什么呢?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