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與經濟那些不容忽視的問題

1、馬爾薩斯

馬爾薩斯出生在富裕的農場主家庭,長大後又當了牧師。

英國經濟學家馬爾薩斯的人口問題研究是基於兩條原則:

第一、食物爲人類生活所必需。
第二、兩性間的情慾是必然的,且幾乎會保持現狀。

馬爾斯宣稱這兩條原則是亙古不變的“自然法則”。在糧食充足的地方,人口就會增長,然而,這其中存在一個嚴峻的現實問題,那就是人口一定會呈幾何數量級增長,而糧食只會成算數數量級增長。

這也就是說,糧食充裕的地方隨着人口的迅速增長,很快又會變成一個糧食匱乏的地方,糧食匱乏又會限制人口增長。

糧食是第一影響人口增長的因素,而糧食匱乏時,飢餓和疾病也會參與影響人口增長。

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一書的中間部分(第七章結尾處)簡要地概括了支撐馬爾薩斯觀點的嚴密邏輯,即“當生活資料增加的時候,人口總是增加。較強的人口增殖力,爲貧困和罪惡所抑制,因而實際人口同生活資料保持平衡。”

馬爾薩斯反對《濟貧法》,她認爲“平等社會”是不存在的,在人和糧食互相較量的“自然法則”下,不平等是無法避免的。


2、凱恩斯

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戰勝國在法國召開巴黎和會,凱恩斯作爲英國政府隨員參加了此次會議,會議締結的《凡爾賽合約》完全反映了主持會議的戰勝國的意向,對戰敗國德國提出了極爲苛刻的賠償條件,凱恩斯一針見血地指出,《凡爾賽合約》就是孩子氣的復仇行爲,對歐洲地和平穩定毫無幫助。

隨後,凱恩斯像外交使團提交了辭呈,結束了他的公務員生涯,並一氣呵成地寫成了《和平的經濟後果》,這部著作讓凱恩斯聞名世界。

凱恩斯在《和平的經濟後果》中最小提到人口問題,工業革命使得德國從半自給自足的農業國轉變爲工業國,人口急劇增長,糧食的短缺促使德國急於擴張,把全世界都拖入大戰的泥潭中。

原本在工業革命中發展起來的歐洲,可以依靠工業出口、農業進口來實現正向增長,但是一戰的爆發,徹底打破了歐洲搖搖欲墜的經濟。

凱恩斯這裏的觀點是,人口的增長是引發戰爭的一個重要因素。


3、維克賽爾

瑞典理論經濟學家維克賽爾提出了“最優人口”的概念。

人口的增多和減少都有可能讓一個社會的經濟體系崩潰,那麼說到底,多少人口才算是“最優”人口呢?

維克賽爾之前的學者大都把一個國家能夠撫養的“最大”人口作爲分析“過剩人口”的標準,但是,“最大人口”和“最優人口”是不一樣的。

所謂最優人口,是指人口增長一旦超過這個標準,人均福利水平就不再上升,反而會下降,也就是說,最優人口就是能使人均福利水平最大的人口。

我們都知道,瑞典擁有全世界都羨慕的福利制度,這得益於瑞典有很多像維克賽爾這樣優秀的經濟學家,正是他們在計算着人口和經濟,使得瑞典的經濟體系維持在一個很好的狀態。

——《人口與日本經濟》讀書筆記及感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