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与经济那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马尔萨斯

马尔萨斯出生在富裕的农场主家庭,长大后又当了牧师。

英国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问题研究是基于两条原则:

第一、食物为人类生活所必需。
第二、两性间的情欲是必然的,且几乎会保持现状。

马尔斯宣称这两条原则是亘古不变的“自然法则”。在粮食充足的地方,人口就会增长,然而,这其中存在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那就是人口一定会呈几何数量级增长,而粮食只会成算数数量级增长。

这也就是说,粮食充裕的地方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很快又会变成一个粮食匮乏的地方,粮食匮乏又会限制人口增长。

粮食是第一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而粮食匮乏时,饥饿和疾病也会参与影响人口增长。

马尔萨斯的《人口原理》一书的中间部分(第七章结尾处)简要地概括了支撑马尔萨斯观点的严密逻辑,即“当生活资料增加的时候,人口总是增加。较强的人口增殖力,为贫困和罪恶所抑制,因而实际人口同生活资料保持平衡。”

马尔萨斯反对《济贫法》,她认为“平等社会”是不存在的,在人和粮食互相较量的“自然法则”下,不平等是无法避免的。


2、凯恩斯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战胜国在法国召开巴黎和会,凯恩斯作为英国政府随员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缔结的《凡尔赛合约》完全反映了主持会议的战胜国的意向,对战败国德国提出了极为苛刻的赔偿条件,凯恩斯一针见血地指出,《凡尔赛合约》就是孩子气的复仇行为,对欧洲地和平稳定毫无帮助。

随后,凯恩斯像外交使团提交了辞呈,结束了他的公务员生涯,并一气呵成地写成了《和平的经济后果》,这部著作让凯恩斯闻名世界。

凯恩斯在《和平的经济后果》中最小提到人口问题,工业革命使得德国从半自给自足的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人口急剧增长,粮食的短缺促使德国急于扩张,把全世界都拖入大战的泥潭中。

原本在工业革命中发展起来的欧洲,可以依靠工业出口、农业进口来实现正向增长,但是一战的爆发,彻底打破了欧洲摇摇欲坠的经济。

凯恩斯这里的观点是,人口的增长是引发战争的一个重要因素。


3、维克赛尔

瑞典理论经济学家维克赛尔提出了“最优人口”的概念。

人口的增多和减少都有可能让一个社会的经济体系崩溃,那么说到底,多少人口才算是“最优”人口呢?

维克赛尔之前的学者大都把一个国家能够抚养的“最大”人口作为分析“过剩人口”的标准,但是,“最大人口”和“最优人口”是不一样的。

所谓最优人口,是指人口增长一旦超过这个标准,人均福利水平就不再上升,反而会下降,也就是说,最优人口就是能使人均福利水平最大的人口。

我们都知道,瑞典拥有全世界都羡慕的福利制度,这得益于瑞典有很多像维克赛尔这样优秀的经济学家,正是他们在计算着人口和经济,使得瑞典的经济体系维持在一个很好的状态。

——《人口与日本经济》读书笔记及感悟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