贛北行之景德鎮(上)

10月19日至27日隨存墨手藝人團隊到景德鎮遊了一個星期。記得十年前我和陳工曾去過景德鎮,那時的感覺景德鎮比較封閉,市容比較守舊。十年後再次到訪,其變化之大令人肅然起敬。那裏的人文歷史、民俗風情、青山綠水、時尚風貌帶給自己全新的體驗。現將行走過的地方整理成亦圖亦文的筆記,用於記憶。這是第一篇

(一):  景德鎮古窯民俗博覽園

地址:景德鎮昌江瓷都大道古窯路1號(預計遊覽需要半日以上的時間)

景德鎮從1980年代開始建設古窯民俗博覽園。政府決定把散落在市區部分古窯場、古作坊、古建築異地集中保護,形成了佔地83公頃的博覽園。那裏樹林、湖泊成片,小河流淌其中。自然美景、人文歷史、陶瓷體驗、娛樂休閒相互交織,相互融合。

景德鎮古窯自五代開始建造,經過宋、元、明、清發展壯大。現古窯民俗博覽園保存有清代鎮窯、明代葫蘆窯、元代饅頭窯、宋代龍窯。還有古代制瓷作坊、世界上最古老的制瓷生產作業線、風火仙師廟、瓷行等景點。

(1)宋代龍窯(復原)

龍窯爲中國傳統陶瓷窯爐之一,窯爐依山勢砌築,形狀似龍而得名。龍窯結構簡單,分窯頭、窯牀、窯尾三部分。一般以茅草、樹枝等爲燃料,造價低、裝燒量大。龍窯因順着山坡建造,火焰向上,火力大還有餘熱,可形成燒造青瓷、影青瓷的還原氣氛。

(2)元代饅頭窯(異地遷入)

饅頭窯是景德鎮宋、元、明時期使用的典型瓷窯之一,以窯形近似饅頭而得名。有的窯牀平面呈馬蹄形,故又稱馬蹄窯。燒成溫度可高達一千三百度,並可形成還原氣氛。在景德鎮窯工的不斷探索下,元明饅頭窯的營造、燒成技藝達到了我國傳統瓷業此類窯爐的最高水平。

(3)明代葫蘆窯(復原)

葫蘆窯爲景德鎮特有的瓷窯,最早出現於元末明初,直到清初出現了蛋形窯(如鎮窯)後才逐漸停止使用。明代葫蘆窯兼備了宋元時期龍窯和饅頭窯的優點,燒成技藝有了長足的進步,對整個明代景德鎮制瓷業發展和清代鎮窯的形成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4)清代鎮窯(原址修復)

清代鎮窯(簡稱“鎮窯”)是我國傳統窯爐中獨具風格的瓷窯。窯房建築爲穿鬥式木結構,大部分建有二層,底層裝匣鉢,二層用於儲備松柴。窯爐位於窯房中心,佔窯房面積約四分之一。

整座窯爐爲磚砌體,頂部爲磚拱結構。煙囪高大,爲下寬上窄圓柱體,用單層磚砌築,其砌築技藝精巧準確。窯爐燒成室呈入口大出口小的長橢圓形,進窯門處寬且高,靠近煙囪處逐漸狹窄矮小,故有“蛋形窯”之稱。窯長15至20米之間,容積約300立方米,最高處約6米。

燒煉以松柴爲燃料,故又稱“柴窯”。松柴火焰長、灰分少、不含有害物質。適合燒還原焰,對白瓷,青花瓷,色釉等呈色效果良好。按照窯位各部位火焰流動及其溫度分佈情況,可以分別裝燒高、中、低火候的瓷坯。

鎮窯是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具價值的古瓷窯。2000年7月25日,由江西省人民政府公佈爲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以下的照片爲十年前我和陳工來景德鎮參觀鎮窯時所拍

(5)小器作制瓷作坊(現場有匠人在製作)

制瓷作坊,俗稱“坯房”,是製作瓷器坯胎、瓷坯釉下彩繪的工場建築。

明清時期,景德鎮已具備了早期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瓷器製作分工明細,制瓷作坊——“坯房”建築成爲我國古代工業建築罕見的現存實例,也是我國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存在的實物例證。如今,古窯民俗博覽園的制瓷作坊主要生產小件器物,日用瓷爲主,包括碗、盅、杯、碟等品種。胎質細膩,造型規整,素以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磬著稱於世。

以下照片爲十年前所拍,當時我和陳工參觀了古窯民俗博覽園,被傳統的造瓷工藝深深吸引,驚歎景德鎮古代的輝煌與現代的傳承。

(1)小器作制瓷作坊

(2)在古窯博物園附近的民窯生產場所參觀時所拍攝

(6)風火仙師廟(廟內有對此廟來歷和使用的詳細介紹)

風火仙師廟建於清代嘉慶年間(1796年—1820年),建築分享堂及後寢兩部分,面積爲485平方米。

在景德鎮遊歷期間,鵬師傅帶領存墨衆師徒到風火仙師廟拜祭窯神——童斌。

童斌的事蹟在火仙師廟有詳細介紹:明朝萬曆年間,皇帝下旨,令景德鎮御窯燒造大龍缸,這種大龍缸,體量大,技藝精,難度高,時限緊。督陶官心狠手辣,匠工若不按時完工,格殺勿論。過程異常艱難,童斌是把樁師傅,他爲了大龍缸的燒製成功,爲工友們的安全,面對熊熊窯火,縱身躍人烈焰中,以身殉職。

(二): 御窯廠遺址公園

地址:景德鎮市珠山區珠山中路187號(預計遊覽需要半天以上的時間)

御窯廠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歷史遺存豐富,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產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清時在珠山設御窯廠,成爲全中國的制瓷中心。遺址留傳物包括:明清時期窯廠遺蹟,窯爐遺蹟,牆體、道路遺蹟,古井、古樹、窯業堆積物遺蹟,衙署建築及其它附屬建築遺蹟。

考古發掘表明,御窯廠的生產組織分工相當完備,具備了製坯行業的各種作坊:舂碓陶土作坊,製作大小圓、琢器坯胎作坊,制匣鉢作坊。各種輔助性作坊,如泥水作、大木作,船木作,鐵作等,由專業性很強的工匠擔任。御窯廠設御窯若干座,將燒、做兩行集中在廠內,形成一個門類齊全,無所不及的大型制瓷工廠。

御窯廠遺址公園可參觀的內容較多,我們參觀了幾個景點:御窯廠考古遺址、御窯廠遺址博物館、龍珠閣、御窯廠博物館(現代建築)、徐家窯、明清時代御窯廠附近的歷史街區。

(1)御窯廠考古遺址:

1983年一1985年,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御窯廠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此後考古發掘不斷進行中。2002年開始,景德鎮市陶瓷考古研究所聯合北京大學文博考古學院、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對御窯廠遺址進行高級別考古發掘。

(2)御窯廠遺址博物館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御窯廠遺址進行搶救性考古發掘,其後建御窯廠遺址博物館,用於展示考古挖掘的文物 。博物館還展示了青花瓷製造過程、各種窯爐模型等。著名督陶官唐英關於瓷器燒製的述著《陶冶圖說》也做成圖文展示,唐英是雍正、乾隆兩朝的督陶官,是我國古代傑出的陶瓷藝術家。

(3)御窯廠博物館(2019年建造完成)

御窯博物館是一個現代建築,設計單位如是說:(博物館)由八個大小不一、體量各異的拱形結構組成,沿南北長向佈置。拱體之間若即若離,有實有虛,以謙遜的態度植入紛繁複雜的歷史街區中。這組拱形結構的尺度接近周邊傳統柴窯, 在大形廠房、現代住宅樓和傳統民居間做了良好的過渡。這組長短不一、伸縮自由的拱體結構巧妙地和周邊參差不齊的地段邊界產生了有機的縫合。

磚材大多采用窯爐維修後棄用的老窯磚,老窯磚是景德鎮房屋、道路建設的傳統建材。御窯博物館大量使用老窯磚是傳承,也是設計師對傳統的尊重。

(4)徐家窯

徐家窯是一座可容300多擔坯的蛋形柴窯,1949年後,由建國瓷廠管理經營,主要燒製碗、盤、壺等日用瓷和顏色釉瓷,1979年停燒。2016年1月8日上午,在停燒38年之後成功點火復燒,傳承千年的窯工技藝得以再次呈現在世人面前。

(5)御窯廠歷史街區:

明、清以後,景德鎮設立了御窯廠,擴大了海外市場,景德鎮制瓷業因此而蓬勃發展。散落在鄉村的小窯作坊不斷往城區聚集,在御窯廠附近形成衆多手工業工場,吸納了大量從業人員,有"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之說。景德鎮成爲有"十八省碼頭"之稱的陶瓷大都會,爲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該街區正在修復中,已接近完工。它完整再現了原陶瓷主要原料、工具集散地,生產地,“官搭民燒”窯廠等場所。

(三):  陶溪川

地址:景德鎮珠山區新廠西路150號(預計遊覽需要半天以上的時間 )

陶溪川文創街區是以原國營宇宙瓷廠爲核心建成。涵蓋商業貿易、酒店餐飲、文化創意、藝術交流、會展博覽、文化旅遊、休閒娛樂等功能業態。

原廠區是三十多年前建的國營廠,規劃整齊,各功能區域的建築佈局合理。新的景觀設計非常尊重歷史。曾經的一片片鋸齒狀廠房,一棟棟金字架屋頂的單層廠房,一堵堵紅磚牆,高聳的煙囪水塔,不同時代的老窯爐,裸露的管道,牆上的老標語,口號等等保留下來,認真修繕完好。陶溪川的建築改造儘可能保留每一塊老磚、每一堵牆,盡力保留那個年代遺留下來的痕跡,這樣,也就保留了屬於那個年代的輝煌與記憶。

現在的景觀設計使用了鋼結構和大面積玻璃,使得原本沉悶的廠房變得具有現代化氣息。舊建築依然保留了許多歷史記憶與文化價值。新的草坪,水道,水池,玻璃鋼結構小築內斂低調,突顯了老建築的歷史感,也將它們賦予了當代氣息,整個園區高貴大氣。

(1)陶溪川文創街區

(2)景德鎮陶瓷工業遺產博物館

這個博物館值得前往參觀。博物館展區有令人動容的歷史,各種文件、實物等展示,再現了1949年後中國工業70年的變化——從無到有到發展壯大到關停並轉。

除了實物展示,還有有溫度的廠房改造和展示設計。博物館設在原宇宙陶瓷廠一棟老舊的大廠房中,改造設計保留、修繕了原高大的廠房,僅在部分區域用鋼結構加建了二層,用於俯瞰原來的生產場所。在差不多兩百米長的廠房中保留了兩條長長的隧道窯,它們現己成了文物。展區裏有一片流動的屏幕,是六七十年代景德鎮十大瓷廠青年工人的羣象。

(3)陶溪川夜景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