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怎樣纔是最好的學習》乾貨分享,讓你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

大家好,今天我們分享的這本書叫《怎樣纔是最好的學習》。

這本書是韓國KBS的一個節目組,他們邀請了四位哈佛大學的學生參與節目的製作,然後帶着這四個學生從韓國出發環遊世界。真的是環遊世界,走到了各種流派教育的根據地。然後去探訪每一個國家在教育方面最根本的不同以及最有特色的地方。最後幫我們來思考什麼纔是最好的學習?

那麼究竟什麼纔是最好的教育呢?我覺得我們通過這本書的分享,可以走馬觀花地看一下全球各種各樣有特色的教育。

第一站:韓國

那第一站就從韓國出發。韓國人跟中國人其實挺像的,就是玩命地考試。

孩子們做的題目的那個難度,這四個哈佛大學的學生跟那些中學生比了一下,發現中學生考試所做的題,這些哈佛大學的學生都不會。比如說求極限,那是完全要到大學學了高等數學以後才能夠解決的那種難度。而韓國的高中生在參加高考的時候就要會。韓國人有一個最大的特徵,就是他們上學的目的。只要你一問,他們說我要考上最好的學校,那爲什麼考上最好的學校呢?爲了找到一個最佳的伴侶。因爲只有你考上了最好的學校,你才能夠找到一個素質更加高的伴侶,然後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這樣才能體面地生活下去。所以這種價值觀在美國的孩子們看來會覺得特別奇怪,因爲沒有人喜歡學習本身。大家都是爲了房子、車子、兒子在學習,所以這是韓國人。當然韓國人寫自己的教育就會貶低得比較厲害,因爲他們深受其害。

第二站:中國

那接着他們從韓國出發到了中國,到了中國以後,可能是去到了類似於毛坦廠這樣的地方,就是一個高考的重鎮。他發現到了高考那一天送別場面特別壯觀,幾十輛大巴拉着孩子,孩子們跟上戰場一樣。然後親人送別,拉着橫幅,說今天努力,爲了明天的輝煌等等,他就覺得中國的考生特別地苦大仇深,這個我們都深有體會。最有意思的是他去了清華大學進行訪談,他發現清華大學的孩子真的是非常刻苦。在和清華大學的學生交流的過程當中,韓國人覺得受到了震撼,爲什麼呢?幾乎所有清華的學子都會告訴他們說,我們學習是以天下爲己任,我們是肩負着這個社會的責任。這個讓他們覺得中國是一個特別有威懾力的對手。

第三站:日本

接下來他們從中國去的日本,日本的教育有着自己特別明顯的特色。首先就是日本有一個巨大的發榜文化,日本的孩子從幼兒園開始擇校,爲什麼呢?因爲早稻田、東大這樣的學校,他們會有私立的幼兒園。只要上了這個幼兒園,不出意外的話,這個孩子可以一步一步地上到這幾所好的學校裏邊去。所以他們爲了能夠上這樣一流的名校,競爭是非常激烈。

教育的投資方面,日本人是很捨得花錢的

日本的孩子有一個特別大的特徵,就是他們追求標準,而且要求自己不要出衆。

到了日本的大學裏邊,最有趣的現象就是日本的大學擁有全世界最豐富的社團組織。

第四站:印度 

如果你看過《三傻大鬧寶萊塢》,你就知道印度的高考有多麼殘酷,很多印度的孩子在高考的時候熬不住就自殺了。

因爲在印度這一章,它的標題叫作“世界上最難的考試”。什麼是世界上最難的考試呢?就是IIT的考試,印度理工IIT。有一個笑話是說一個印度孩子考到了MIT,就是考到了麻省理工。考去了以後,結果大家就問他說,你們印度不是有一個IIT嗎,你爲什麼要來上MIT呢?這個印度孩子說,因爲我考不上IIT,所以我只好上MIT。這個話一點都不誇張。

IIT是尼赫魯當年創辦的一所學校,這個學校有多牛呢?講幾個簡單的數字,在硅谷15%的創業者是IIT畢業的,美國硅谷15%的創業者是IIT畢業。在NASA,就是美國的宇航局,32%的科研人員是IIT畢業,美國的醫生當中12%是從IIT這一所大學畢業。所以這個學校是一個改變印度人命運最重要的學校。而他每年報考的人數有四十萬人,最後錄取五千人。從四十萬人當中錄取五千人,你想這個競爭該有多激烈。

而且印度人的考試有一個特別有趣的東西,就是全是考記憶。你看那個《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你就發現派,三點一四等等能寫特別多東西,他記性特別好。

第五站:以色列

接下來從印度出發就到了猶太,以色列這個地方是最值得我們好好借鑑一下的,爲什麼呢?

先說一些數字,23%的諾貝爾獎獲得者是猶太人,有179個人,他們的頭像被雕刻出來放在以色列的大街小巷上,大家都能夠看得到。他們這傑出的人才包括愛因斯坦,包括弗洛伊德。全球的猶太人一共只有1700萬人,那就還沒有北京市的人多。但是你知道,他對全球所做的這個貢獻有多大?哈佛大學的學生當中有1/3是猶太人。你想想看哈佛大學1/3人都是北京小孩子,這多嚇人,1/3都是猶太人。然後耶魯25%是猶太人。常春藤名校的教授30%是猶太人。。猶太人認爲說,我們的人種跟別的人種沒有任何差別,我們就是因爲自己愛學習,勤奮。事實上就是差這麼一點點的智商,也真的沒法決定這個人真的就成功,因爲人和人之間智商的差別是完全可以忽略不計的。成功與否跟智商關係不大。那麼猶太人最重要的成功的祕訣在於他們熱衷教育,爲什麼他們熱衷教育呢?你們知道耶路撒冷有一道牆叫哭牆,那個哭牆的歷史是怎麼來的呢?就是當年耶穌誕生的時候,希律王爲了不讓耶穌將來顛覆他的政權,就要殺掉這個城裏所有的孩子。然後引發了猶太人的不滿,開始互相暴動。這時候羅馬士兵進入耶路撒冷城,進來之後就屠殺了大量的猶太人。然後那個牆一到晚上就會哭泣,流下眼淚來,所以就成爲了猶太人的哭牆。他們每次去那就趴在牆上要哭一會兒。所以猶太人的辦法是無論走到哪都要帶着書,只要有書,只要有智慧,因爲智慧是沒法從大腦當中被剝奪掉。所以他們把錢就投資在了孩子的學習上,讓孩子能夠變得更加聰明,他們重視教育,這一點是非常重要的。

猶太人的教育當中有安息日,到週五下午大家就都回家,絕對不會工作,不允許工作。回家以後要求全家人一定要在一起喫飯、喝酒、聊天,很開心。爸爸在安息日這一天要跟每一個孩子談話,這就是父親在家庭教育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你說我是單親家庭怎麼辦呢?單親家庭也會有男性的家庭的長輩,比如說爺爺或者是外公、叔叔、舅舅這樣的人。這個人會跟孩子進行一對一的談話來了解這個孩子最近學習的狀況,然後問問他有什麼困難。猶太的家庭從來不會逼迫孩子學習,他們認爲一個孩子的學習成績跟睡眠時間掛鉤,就是他有足夠的睡眠時間,睡眠時間足夠長,這個孩子才能夠學習得更好。然後孩子的成績還跟他在課堂上的活躍度相關。所以他們會要求每一個孩子說,如果上課的時候有什麼地方聽不懂,你一定要問。在猶太的學校裏邊沒有一間安靜的教室,所有的教室裏邊全都是這樣,一個勁地吵,一個勁吵,爲什麼呢?老師的辦法就是佈置一個題目下去,大家吵,兩三個人一組,就不停地吵,不停地吵。所以這是一種完全反轉課堂式的教學方法,使得這些孩子都極度地擁有探索知識的慾望。因爲他們希望在辯論當中能夠獲勝,他們希望自己能夠變得更加的出衆。

各位你想想看,這時候這個孩子上大學的目的和我們這些懵懵懂懂的就被家長推到了大學裏的人是完全不一樣的。爲什麼他們在成名的名校能夠佔有那麼高的比例?因爲他們想清楚了,他們知道自己上學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再加上他們之前受過了那麼多的創意型的教育,他們的教育當中沒有受到任何的束縛和傷害。所以他是懷抱着對整個世界的探索精神、好奇心和自己的理想來選擇自己的專業和大學的。這就是爲什麼人家愛學習並且容易成爲科學家,容易獲得諾貝爾獎的原因。

第六站:法國

接下來去到了法國,法國這個國家的教育最大的特點是,法國高考當中佔分最高的學科是哲學。這個你想不到了,就是在法國發生了任何一個大事之後,報社首先是邀請哲學家來寫評論。就是我們這兒發表評論的基本上都是一些“知道分子”,都是一些能擺活的人,隨便講點社評,在電視上都可以隨便做評論,深度不夠。法國人是請哲學家來寫社評,因爲法國人最喜歡研究這背後所代表的哲學問題。在法國的高考當中,也就是他們在選擇法國這些能夠上到所謂最好的學校的學生的時候,他們問什麼問題呢?比如說我們可以否定非常明確的內容嗎?聽都聽不懂。可以劃定正常與不正常事物的界限嗎?如果沒有神,一切都會得到允許嗎?有沒有與事實相反的真相?這就是他們的高考題目,這是純哲學的範疇。

所以法國的小孩在平常下了課以後,他們騎着自行車會飛奔到一個咖啡館,不要以爲他去喝咖啡,他是去那和哲學老師進行討論。哲學老師會喜歡帶着一羣孩子坐在咖啡館裏邊討論哲學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夠培養出具備哲學思維的年輕人。這就是爲什麼法國人那麼傲慢?他覺得美國的教育實在是沒有任何深度可言,因爲他們不談哲學。而在法國他們核心的考試竟然是這個,也很有趣。第七站:英國

在英國最典型的學校就是牛津大學。這個牛津大學的教育最典型的特徵是1對1的導師制,你想多奢侈,從本科生開始就是1對1的導師制。大一、大二的時候是1對2,就是一個導師帶兩個學生,到了大三就變成1對1。學校裏邊也有公開的講座,但是你會發現很多學生不去上這些公開的講座,爲什麼呢?因爲他們覺得凡是在講座當中能夠聽到的東西,我在谷歌上都能夠搜的到,我自己學一下,我都能夠看得到。我看到這個我就覺得精英真可怕,這就是精英。就是真正精英的孩子根本不需要你教他,你只要讓他知道自己是個精英,給他一個方向他就去學了,他就能夠學得很好。所以牛津的這些孩子們不願意參加一些大型的課程,但是他們特別謹小慎微地對待跟教授的談話。因爲教授太強了,每一個教授都是這個領域裏邊國際頂級的專家,然後他們親自帶這些本科生。他們的辦法是先佈置一個題目,二話不說把論文給我寫了,三天之內完成一篇論文。完成論文之後拿着論文來見教授,教授就開始盤問你,就針對這個論文的內容開始不斷地盤問,每次都問的這些學生汗如雨下,這就是牛津的教學方法。所以每一個學生爲了能夠對待這些教授的高水平盤問,都會做認真細緻地準備,所以他們能夠培養出很多的科學家。這個名單也是特別長的,除了大量的科學家之外,他們還有26位首相,培養出來26位首相,47位諾貝爾獎得主以及19位國家元首,就包括克林頓也是從牛津大學畢業的。在牛津大學還有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活動,就是他們的晚餐。牛津大學到現在,他們的晚餐都是要着正裝去喫飯,也就是每個學生到了晚上都要穿上正裝去參加那種正式的晚餐,而且有人幫他們上菜的那種。

所以分享到這兒,有沒有找到自己選中的教育方式?

這本書不完全是作者流水賬的記錄,在最後,他做了一個對比。

他說東方跟西方經過這麼一圈跑下來以後,他們就發現這幾點:

第一、東方人學習更多是爲家人,西方人學習更多的爲自己,這是一個家族文化和個人文化的區別。

第二、然後東方是水稻文化,然後東方是水稻文化,西方是小麥文化。各位知道水稻文化跟小麥文化的區別是什麼?小麥只要種下去,基本上不用太費勁地管它了。水稻種起來非常的累,水稻得不斷地幹活,不斷地幹活。所以東方人會容易比西方人變得勤奮,因爲我們從農業社會時候養成的工作習慣就不一樣。

第三、然後第三個說,東方人通過鞭策子女來推動他進步,西方人喜歡通過讚美和鼓勵子女讓他進步。東方人看重的是團隊的融合,西方人看重的是孩子要與衆不同。東方人擅長背誦,西方人擅長提問。東方人更注重自己內心的感覺,而西方人更注重在討論當中獲得優勢。然後東方人學習的過程當中要不斷地學會妥協,而西方人學習的過程當中要不斷地學會爭論。

這就是東方和西方在教育上一些本質上的差別。

最後我們分享希望一句叔本華的話,叔本華說天才和普通人的區別是什麼?

就是天才跟普通人都學習,但是天才跟普通人的區別是什麼呢?

普通人把學習當作一種手段,當作自己謀生的過程,當作自己能夠解決衣、食、住、行問題的必然的過程。

而天才把學習本身就當做是一種樂趣,他就在學習當中已經完善了自己的人生。這就是天才和普通人最根本的區別。

我希望通過分享這本書,除了開闊眼界之外,能夠理解到真正的教育的本質是我們自己成爲一個更完美的我,

而不是去趨同於某一個目標,然後達成一個物質上的追求。

這時候你纔會發現學習本身帶來的動力是足夠強大的!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