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40多歲,離開了家門口的單位,難道我走不出一個美好未來?

點擊右上方,關注@庫小七站長,和你一起實現個人成長!

作者:張亞紅(庫小七站長學員)

“不,你得靠自己把自己拉走,誰也不會來幫你。你一定得自己挖掉自己的右眼,自己砍掉自己的右手,你的心將成爲祭品,而由你作爲祭司來把它一刀刺穿。”

——夏洛蒂·勃朗特《簡愛》

最近第n遍重溫我最喜歡的小說《簡·愛》,仍然會被簡義無反顧地離開羅切斯特先生的選擇震撼,從心底裏被她選擇精神獨立與自尊自愛的勇氣所折服。離開桑菲爾德,簡不僅失去的是一位可親可敬的愛人,更是失去了一切物質保障和生活依賴,但簡還是堅定地“走”了。

簡從前路茫茫的午夜,走向了潛伏着無數個未知的黎明,即使棲身荒野,飢餐露宿,幾乎餓死、凍死、病死,她也選擇了破釜沉舟的“走”。走向哪裏,不知道;如何生活,不知道;與什麼人相遇,不知道;前路有什麼艱險,不知道;自己的歸宿到底在哪,不知道……數不清的未知讓人一想起來都要心驚膽戰,但是簡·愛選擇了“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

未知的生活中有什麼?除了迷茫和恐懼,難道沒有愛情和玫瑰?除了無數的難以預料的風險,難道沒有成功的機遇和可能?除了劈頭蓋腦地風吹雨打,難道沒有成長的歷練與掌聲?

想想我的2020,“走”也是我的關鍵詞。

01

ONE

走出工作的老圈子,重新出發,尋找生命激情

老公今天中午回家還在說,碰到我以前的一個老同事,仍然疑惑我爲什麼要捨棄家門口的單位和熟悉的人事環境,起早貪黑跑到一個新單位去拼命。

我今年最大的改變自然當屬工作調動,似乎讓很多人都大喫一驚又迷惑不解。其實說實話,連我自己也有點沒想到,因爲去年的年終小結和新年規劃裏面絕對沒有這一條,只能說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當機立斷吧。

前幾天和三五好友聚餐,大家同爲教師,盡數如今教師工作的百般艱辛與無奈,一友當即問我,調動工作後悔了沒有?我衝口而出:“不後悔!是我自己的主動選擇,後悔啥?”

這句話不是逞一時口舌之勇,而是我發自內心的回答。

主動改變自己能改變的,主動適應自己不能改變的:這是我這幾年悟出的一個處事原則。基於此,凡做決定,我一般會提前做簡單的利弊分析(這是向魯濱遜偷師學來的),利大於弊,或者強烈心意大於現實預期,我都會大膽決斷。

在生活中愉快接受自己的選擇,最大的好處是不抱怨,不說悔不當初的顛倒話,不在猶豫徘徊中消磨時間。我這一處事風格細想,一是與先天性格有關(哎,老天爺生人就是這麼奇怪,他要我這個樣,我便只能這樣)。老祖先總結的“江山易改稟性難移”可真夠貼切的;二是與後天成長有關,說得直白點,就是年齡大了,好多事情看透了也想通了,就過自己喜歡的人生即可,首先自己高興,不管他人臉上肚子裏的那點心思。

可不是嗎?各人去喫自家飯,關別人傢什麼事呢?每天雜七雜八的各樣事情已經夠讓我應接不暇了,哪有閒情逸致揣度別人怎麼看我?管他怎麼看,我只堅持做我自己。

但是,話又說回來,我爲什麼要捨近求遠、放着舒坦去找不自在呢?

我想用於漪老師的一句話回答對我的一切質疑:一輩子做教師,一輩子學做教師。

在原單位已然工作24年,迷惘的青春有之,忙亂的育兒期有之,人到中年的驚覺有之,我還有多長時間可以好好做自己呢?恍惚間,工作只剩十二年就要走到頭了,我似乎還在原地打轉轉。生於斯,學於斯,工作於斯。

今年9月份開學之初,我在走與留之間糾結時,一位朋友之語醍醐灌頂,“你已經四十多歲了,就甘心一輩子呆在這,過這種已經可以一眼望到頭的生活?”不願意,我不願意!我想改變!無論前路如何,我要體驗與以前不一樣的教育生活。於是,我在周圍人不解的目光中離開了。

02

TWO

走出自我學習與成長的瓶頸,用閱讀與寫作提升生命質量

要冒一次險,整個生命就是一場冒險,走得最遠的人,常是願意去做,並願意去冒險的人。

                              —— 卡耐基

所謂的冒險,並不僅僅是指徵服自然,跨入未知的土地、海洋及宇宙。如果我們嘗試做一些自己原來不喜歡做的事,就會品嚐到一種全新的樂趣,從而慢慢地從老習慣中擺脫出來。嘗試做一些自己不喜歡做的事,也是我們平常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冒險。

加入“庫小七站長羣”,是改變自我生活方式的一次全新挑戰。

在這個羣裏,有拋出新鮮話題之後,不同思維之間激烈碰撞的愉悅。還記得謝老師拋出了一個熱點話題後,羣內暢所欲言、熱火朝天的討論場面。雖然大家各抒己見,個人性情、教養習慣、思維方式等等大不相同,甚至對熱點事件的看法爭鋒相對,但不影響大家思維的碰撞和語言的交鋒。

不打不相識,在這個學習羣裏,我結識了一羣有真性情、有個人主見的夥伴,也讓我通過這次開誠佈公、坦誠相見的討論,充分認識到:人生而有所不同,每一個有獨立思想的生命個體都是最可愛的存在。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

在這個羣裏,有從別人對同一件事情的認知與判斷裏得到的思考維度的拓展。小七老師拋出“凡爾賽文學”話題後,我看了相關文章,雖然對這個新名詞有了瞭解,但對以“蒙淇淇”爲代表的“凡學”嗤之以鼻、抱全盤否定的態度,讀完之後扔到一邊再不想理睬。

過了幾天後,讀到張婷老師的剖析文章“只要你認知高遠,任它‘凡學’上熱搜”,方纔茅塞頓開、豁然開朗。張老師在文中這樣指點迷津:“我想,在這裏,我們不妨就用魯迅的“拿來主義”給我們的智慧吧?

先不管三七二十一,拿來。我們不必去做徘徊不敢接近的孱頭;也不該去做勃然大怒,放一把火燒光,保存自己清白的混蛋;更不可做接受一切的廢物。

我們應該先佔有,再運用腦髓去挑選。

看到“凡爾賽文學”的調侃,我們大可利用起來,在生活中“幽它一默”。一者肯定自我,給自己自信;二者,讓滿地雞毛的生活多點浪漫的氣息。比如說,這道題我沒用老師的解法,自己竟然探究出了兩種方法,我該不會是陳景潤那樣的人才吧?這種自我肯定爲何不可?

看到”“凡爾賽文學”中那種靠虛僞過分包裝的一面,我們要堅決摒棄,因爲一味僞裝,看不清自己,就會迷失自我。

至於“凡爾賽文學”中“拜金”的渲染成分,我覺得可以適當引導。

叔本華說,人受慾望支配,慾望不滿足就痛苦,滿足了就無聊,人生如同鐘擺在痛苦和無聊之間搖擺。

蘇格拉底說世上有兩種人,一種人活着是爲了喫飯,另一種人喫飯是爲了活着。

所以,我們要引導迷失自我的‘凡’追隨者們,除了物質追求外,人更應該有一定的精神追求。

總之,我們要拿來。我們要或借鑑,或摒棄,或引導。那麼,‘凡學’就會成爲‘新凡學’,我們也就會成爲新的凡學追隨者。

至此,大家應該明白:認知高遠的人是能夠融合不同理念與特質的人,是兼收幷蓄的人,是允許不同聲音存在的人,他們的人生是越走越寬廣的。

可以說,要想生活開心自由,就要認知高遠。認知高遠,生活無難事。

原來是我自己的目光短淺、心胸狹隘,不能一分爲二看事情的原因。那麼如何提升自己的認知,超脫個人固有思維的影響,以更開放、更包容的心態去接受世界的賜予呢?

張老師在文中這樣引導:“要想認知高遠,唯有持續性學習。

一個人的認知,不是天生具有的,它是靠後天學習習得的。一個人的認知是在不斷的進階學習中提升的,它永遠在路上,是沒有終點的。所以,要想認知高遠,唯有持續性學習,終身學習。

最好的學習方法是‘創造式學習’。

所謂“創造式的學習”,就是依照‘輸入——思考——輸出’來學習,遵循‘無思考不輸出,無輸入不輸出;以輸出倒逼輸入’的理念,通過思考輸出,對輸入學習的東西進行重新組合、內化,從而將知識內化爲自己的知識。這也一直是我們‘庫小七讀書寫作訓練營’一貫堅持的。”

張老師的文章洞穿了“凡學”的表象,打開了我認識世界的一扇新門,既提升了我的認知高度,又獲得瞭解決問題、創造性學習的實用方法。

無論是語言的交流,還是文章的閱讀,歸根結底都是思維的碰撞。有了思維,如何固化思維成果,最終通過思考涵養性情、發展心智?抽空隨看、隨思、隨記,寫出來是對吸收力強弱的檢驗,只看不寫,讀的意義有限。

小七老師拿起了“鞭子”,督促着大家讀、思、辯、寫,拉着大家一起前進。我後半年讀書基本堅持每天半小時以上,做到了不找理由、不找藉口,但寫的很少,畏難思想嚴重,這種懶人做法一定要改變。

03

T H R E E

走出個人情意認知的小天地,豐富生命歷程中的體驗

工作中,我用一次乾脆利落地出走選擇做自己。生活中,我嘗試走出自己個人心理和情感的小天地,加強與他人的交流溝通。

不再把最壞的脾氣給最親近的人,只想讓他們高興着我的高興,只想低頭傾聽他們對生活的感悟,這是今年我對待身邊三個最親的人——母親、老公和女兒的態度。

母親獨居十幾年,悽清寂寥遠勝於想象,我基本每週去探望一次,母女二人的相處模式慢慢調整爲她說我聽,聽她說家長裏短、田間地頭,我偶爾詢問、建議,常常是她說完了,我也該走了。

中國人給“孝”的註釋是“敬”和“順”,《弟子規》“入則孝”篇中有言:父母教,須敬聽;父母責,須順承。我的母親沒有上過學,終生與土地打交道,不會給我講什麼做人的大道理,現在年歲漸長後,終於領會到了她想要傳遞給我的人生智慧都在她和我的日常閒談中。與他人相處要不怕喫虧,幹活要捨得下力氣,看事要往長裏看,種地實誠地纔不哄你——

只要你用心聽,我們老實巴交的父母原來是用和大地對話一樣樸實的語言在教我們如何生活和工作。感謝母親,四十的我真的不惑了,我聽懂了你絮絮叨叨中的善良與堅韌,我讀懂了你用生命寫就的這一本教子大書。

與老公相處的日常免不了吵吵鬧鬧,但是吵鬧於今時今日的我們而言,更多的似乎成了平淡生活的調料,這調料里加的有平心靜氣,有推心置腹,有換位思考,有耐心的等待——老公的急性子這幾年有了很大改變,雖然有時還會暴躁,但只要我能夠給他時間緩衝,他總能從思想認識和態度上有所轉圜或改變。

當然我也嘗試順應他的一些良性建議,凡事提前和他商量,有了喜事樂事及時與他分享,對他爲家庭的付出表達誠摯的感謝和肯定等等。就在這樣的相向而行中,我們的心越靠越近,家庭氛圍越來越和諧。

女兒從初一就開始住校,對她的日常照顧總感覺有所虧欠,現在只能利用週末時間從生活上盡力關懷。做她愛喫的飯菜,陪她複習功課,聽她講述學校裏發生的趣事糗事,幫她分析學習中的得失,週日這一天,儘量排除雜事幹擾,陪在她身邊。讓孩子在家裏生活的這一天,充分感受到父母對她的關心與疼愛,才能和孩子共謀未來發展之路。

海明威說:“我們必須習慣,站在人生的交叉路口,卻沒有紅綠燈的事實。”

2020年,在人生的又一個路口,聽憑內心的聲音,在賢師良友的陪伴中,我走出了工作、學習、生活的諸多限制,找到了向內求成長的發展模式。

向前走,有多爽,走過的路自會告訴你答案,你的心自然知道。

END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