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證券投資基金(三)

今天我們對購買高收益產品會面臨什麼風險做個總結。

第一個風險就是自家的項目爛了的風險。現在有一些大型的財富公司,百分之八十九十都是爲自己集團內的項目在做融資,也就是自融。他們把通過高收益產品募集到的資金借給了集團另外板塊裏面的其他公司去做併購,去做項目開發等等。一旦項目失敗了,那麼就爛在這個資金池裏了。當積累了五年、十年之後,沒有人能說得清楚這個資金池裏面累積了多少的爛賬。所以當自家項目失敗了,就要不斷地往這個資金池裏去補錢,也就是要不斷的大規模的募集資金。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頭部的財富公司,疫情期間,動不動說本月又募集了多少個億,幾百個億。投資人要思考,這些錢投向哪裏了呢?真的是去投了所謂的欣欣向榮的項目了呢,還是用來填過往的財務黑洞了呢?現在是資產荒,如果你募集了幾百億的資金,你真該慌,因爲要找到好項目,目前在中國對誰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第二個財富機構本身專業不足,資金被騙的風險。在去年就發生過財富機構資金被騙的案例。

第三個風險就是同一個主體在不同的產品中間,它承擔的兌付義務不同的一個風險。

上次我們舉了一個例子,無論是恆大還是其他的房地產企業,它在銀行所承擔的兌付義務,跟金交所產品所承擔的兌付義務完全不是一個概念。如果說極端的風險事件發生的時候,你會發現同樣是這家地產公司或者是這個融資主體倒閉了,當有一羣債主去維權,去清償的時候,你會發現在你前面排着源源不斷的人,等輪到你的時候,實際上已經不剩下什麼可以兌付給你的資產了。

第四個風險疫情期間經濟增長放緩,普遍出現了公司大面積違約的現象。在經濟放緩的宏觀週期下的違約風險一定大大高過經濟高速增長之後的風險。

第五個風險就是做最後一批退出人的風險。資金池能夠維持高收益的兌付,就是一個借新還舊擊鼓傳花的遊戲。當沒有人再接你花的時候,你就成了爆雷的對象了。

在做任何一個投資之前,我們問自己一個問題,就是我願意拿多少風險去換多少收益,這個投資投出去有可能是虧錢的,那麼虧多少錢我是能接受呢?收益和風險就像一枚硬幣,少了哪一面都不是完整的硬幣。

談了這麼多感性的東西,今天我想理性的爲大家算一個簡單的賬,讓大家進步認識高收益固收產品的風險。

你用一百萬的本金,去買銀行的保本保收益的理財產品,工農中建的利息已經很低了。京東上面有一些城商行的大額存單利息還是比較高的,取了一個相對比較高的值,就四點八。也就說一百萬存在銀行的話,無風險的基本上可以拿到四萬八千塊錢的利息。

如果去買信託,目前信託公司的收益率一般在七點五到八之間。超過百分之八以上收益的信託產品的確不太多。大家可以去百度一下這些高收益的信託公司,看看它有多少爆雷的劣跡在前面。所以買信託一百萬,你也就多賺兩到三個點。

如果去買私募的固收產品的話,利息可以到百分之八、百分之九。比在銀行多賺四個點,也就多賺四萬塊錢。

到金交所去買,百分之十的收益。只多賺了五萬塊錢。可是爲了多賺這五萬塊錢,你冒的是這一百萬本金可能就沒有了的風險。所以這是一個簡單的數學公式啊。

如果在正常的思維下,有人跟你說,你把一百萬給我,還不還不知道,但是如果我還你的話呢,我給你多貼五萬塊錢。你一定說我不幹,對吧?

但是在現實的場景裏面,當你買高收益固收,你從銀行跑到信託,再跑到私募,然後跑到金交所,你實際上就是在做這樣的一個很不值得的一個交易。你所承擔的風險是遠遠大過你能獲得的利益的。這就是以小博大。

隨着越來越多的人在撤離這個陣地,出現了很多的爆雷、踩雷,有被動的離開的,有主動的離開的,那麼你要去思考一個問題,就是當你繼續堅守在這塊浮冰上,是否還能支撐到你上岸?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