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讀《金剛經》|第二十七品無斷無滅分

上一篇|《金剛經》第二十六品


原文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大意

須菩提,你如果有這樣的想法,如來沒有具足相,也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不要有這樣的想法,如來沒有具足相,也可以證得無上正等正覺。須菩提,你如果有這樣的想法,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說一切佛法都是斷滅的。你不要有這樣的想法。爲什麼呢?發無上正等正覺心的人,對於佛法不說斷滅相。

延伸解讀

本品需要解釋的詞語有三個:

一是念。漢語中的解釋是心中的打算、想法、看法和認識。相對而言,佛法字典中對唸的解釋更爲複雜,區劃的也更加細緻,有觀念、口唸、心念等。觀念,即觀想佛體、佛法等;口唸,即以口稱佛之名號,又作稱名唸佛;心念,即以心想念佛等。

二是具足。具足,佛教用語,具備滿足的意思。在佛法中,不僅僅是指具有的意思,並且要一切功德圓滿,才能稱得上具足。

在上品中,佛說過佛有三十二相,也就是說只有圓滿具備了三十二相,大徹大悟了,纔是具足相。並且佛說了不要執着於三十二相,有三十三相沒徹悟也不是佛。本品接着說,也不能沒有三十三相,如果連三十三相也沒有,更不可能徹悟了,當然同樣也成不了佛。

總而言之,言而總之,佛說不能執着於三十二相,也不能沒有三十二相,並且發出嚴厲警告,“莫作是念”。

三是斷滅。斷滅,佛教用語,是指人死之後不復再生的邪見。

佛法講的是三世因果和六道輪迴,而很多人卻主張“人死如燈滅,”也就是說生命死亡之後便完全斷滅了,佛教認爲這種說法是“邪見”,所以說,佛說功德圓滿、大徹大悟的人是不會有斷滅這種想法的。

感悟

那麼,本品可以給芸衆生以什麼啓迪呢?我的感悟有兩點:

一是思想決定行動。本品中佛反覆叮囑弟子們時,先後用了兩個假設,“汝若作是念”,接着告誡弟子們,“莫作是念。”由此可見,“念”很重要。之所以說“念”很重要,是因爲思想決定行動,是行動的先導。

認識是行動的動力。做任何事情,只有認識到位了,行動纔會自覺,所以佛反覆地強調“念”的作用。

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是如此,認識不到位,不可能有快速的行動和強有力的執行,所以實施重要的項目或者有重大的行動前,團隊往往先統一思想和認識,目的就在於認識是行動的基礎,只有基礎夯實了,行動才能迅速,距離成功的道路纔會最近。

二是不要誤入歧途。成功的道路不是唯一的。修行如此,做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正可謂是條條大路通羅馬,但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只有前行的方向是正確的,纔不會偏離航向,否則,永遠不可能到達目的地。

佛諄諄教導弟子們不可有斷滅論邪見正是基於此,世界是多元化的,不同的國家、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家庭、不同的人羣有着不同的價值觀和需求,所以說,不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還是一個宗教,都應該具有包容性,允許不同的觀念存在,善是本源,和諧共生,這纔是最好的發展,那種“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的霸權思維,永遠不可能走得太長遠。

人,可以霸氣,但不能霸道,國家亦然。在這方面,佛在《金剛經》中給世界指明瞭前行的方向,也做出了非常好的示範,但是,呈現在世人面前的很多畫面卻並不如佛法中描述的那麼美好,其實這並不是佛法說得不正確,而是因爲很多的人並沒有真正按佛所說的去踐行,而是打着各種各樣的幌子,以佛之名,做着非佛法教義的事情。

於2020.12.27

NO:2020-73

上一篇|《金剛經》第二十六品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