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四)

朋友們好,通過前幾次分享,大家對高收益固收產品有了進一步瞭解。既然不建議再買高收益固收產品,那麼我們還有哪些其他的選擇呢?

首先我們來思考一下選擇的依據,我們參照高收益固收產品。

第一個依據是期望收益穩定可期,基本上在八到十的這個區間,到期了還本付息,沒有什麼變數,除非一些特殊事件。

第二個依據就是期限,一般是十二個月、二十四個月。

第三個依據就是投資者投資後心情非常安穩,也就是產品波動性較小。

我們希望從收益、投資期限、淨值波動三方面來做比對。

有沒有這樣的產品呢?有的,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就能很好的匹配這三個條件。

我補充一下,之前大家購買的高收益固收產品好像沒有波動,爲什麼會產生這種錯覺呢?

高收益固收產品不是沒有波動,它有波動,但是看不見,爲什麼呢?因爲很多高收益固收產品是在非標準的市場,相關的信息披露,淨值的計算壓根就沒有。在這方面缺失的前提下,當然就看不見波動了,但是等你看到波動的時候,已經來不及了。

舉一個例子,海航集團在二級市場發行了債券,同時又在金交所裏發行了一個定融計劃。後來海航出了事兒,說他可能要破產,有各種各樣利空的消息,當這個消息傳遞到市場的時候,海航在二級市場上的債券就暴跌,甚至還引發持券機構的恐慌性拋售。但是海航在金交所的這些產品沒有變化,因爲二級市場上面的有價證券的交易,它的估值都是標準的,是需要披露的,但是在金交所這個不標準的市場上,發生這些事情,根本不會在數值上產生變化。所以投資人就有一種錯覺,覺得沒有變化,但真正到最後出問題的時候,情況就是非常糟糕的。因爲金交所的產品,論償債的順序,它是要排在債券之後的。

所以我們得出一個結論,高收益固收的產品,有波動,只是看不見。那麼在過往的投資當中,大家也習慣了把這種看不見當成沒有風險,慢慢養成了這樣的一個習慣。所以我們要把這個習慣糾正過來。

我們在尋找新的選擇和替代的時候,我們要找一個向大家披露公開波動情況的,同時這個波動要很小,小到完全可以讓投資者接受。在這些前提下,我們既滿足收益在八到十的區間,期限固定十二個月,又能滿足波動不大,能夠讓大家接受。其實,在國內,私募證券投資基金正是這樣一個完美的替代工具。

我們把私募證券投資基金和公募證券投資基金這兩種類型的基金對比起來認識。

兩者主要的共同點包括:

第一、 他們都是資管新規中鼓勵的標準化,淨值化產品,在基金業協會備案可查。

第二、 投資的底層資產有交集。公募證券底層投資的是股票、債券、貨幣市場工具,私募證券底層投資的是股票、債券、衍生金融工具。

第三、 資金的監管是最嚴格的,投資者自己從銀行監管賬戶到託管賬戶,再到投資賬戶。基金管理人碰不到錢。贖回的時候,原路返回到投資者賬戶。迄今爲止,還沒出現一例因資金監管問題出現的暴雷。

兩者主要的差異包括:

第一、募集對象不同。公募產品面向不特定社會公衆公開發行,私募證券向不特定社會公衆發行,並且達到合格投資者標準。

第二、投資底層資產的差異。公募不能投資於金融衍生工具,私募可以。

第三、投資策略不同。公募只有一個策略,就是主觀多頭,通過行情上漲獲得盈利。私募有多種策略,主要的策略包括:主觀多頭、量化多頭、宏觀對沖、CTA、市場中性、套利、債券策略。

因此私募證券比公募證券的策略更靈活豐富。從而實現在策略維度上的分散,這比單純的在股票數量分散的更有效。從而提升單位風險的收益。

第四、收益類型不同。公募證券獲取的是“相對收益”,私募證券獲取的是“絕對收益”。

相對收益是指,公募證券投資組合與參照指數進行業績對比。比如滬深300跌了8個點,而投資組合虧了6個點,那麼我們也認爲投資組合跑贏了指數,投資是成功的。

絕對收益是指,因爲私募證券可以投資金融衍生品,有更多的投資手段,可以通過下跌的行情獲利,通過對沖實現絕對收益。還是以前述情景爲例,指數-8%,股票型基金-6%。由於策略裏做空了相應的股指期貨,也就是如果指數下跌,投資就能獲利。那麼這個時候,私募證券組合裏的股票策略-6%,但是對沖策略+8%,最終整體收益爲+2%。這就是絕對收益。

第五、投資門檻不同、投資期限不同。公募證券有的一元起投,沒有封閉期。私募證券的起投門檻是100萬,一般有12個月,24個月等等的封閉期。

第六、業績報酬提取不同。公募證券一般沒有業績報酬提取。私募證券有業績報酬的提取。好的東西都是有門檻的,是需要付出成本的,我們要比較性價比,單位風險帶來的收益。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