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軍事思想戰略戰術,寫全了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相結合的產物,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共產黨集體智慧的結晶。

毛澤東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研究總結了歷史上的戰爭經驗,探索中國革命戰爭所特有的規律,用以指導中國革命戰爭取得了勝利。

處於帝國主義和無產階級革命時代的舊中國,是一個落後的、以小農經濟爲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大國,毛澤東等在這樣的環境條件下,通過長期戰爭實踐,不僅探索了中國革命戰爭的特殊規律,而且揭示了戰爭和戰爭指導方面的許多普遍性原理,大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

周恩來、朱德、鄧小平等許多領導人都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關於戰爭觀及方法論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方法論,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理論基礎。

毛澤東指出,戰爭是“從有私有財產和有階級以來就開始了的、用以解決階級和階級、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在一定發展階段上的矛盾的一種最高的鬥爭形式。”

帝國主義和霸權主義是現代戰爭的根源。在階級社會中,革命和革命戰爭是不可避免的,“槍桿子裏面出政權”。

共產黨人研究革命戰爭的規律也出發於消滅一切戰爭的志願。戰爭是有規律的,戰爭規律是可以認識的。

研究和指導戰爭必須堅持實事求是,從實際出發,着眼其特點和發展。必須熟識敵我雙方各方面的情況,找出其行動規律,並且應用這些規律於自己的行動。

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人是戰爭的決定因素。

戰爭指導者必須在既定的客觀物質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自覺的能動性,使主觀指導符合客觀實際,並善於運用辯證法進行作戰指導,去爭取戰爭的勝利。

關於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道路

毛澤東認爲,中國不同於資本主義發達的國家,不能走城市武裝起義的道路,因爲中國是一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資本主義經濟十分薄弱,農村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佔有絕對優勢,在敵我力量極其懸殊的條件下,不能把武裝鬥爭的矛頭指向敵人統治力量強大的中心城市,而應指向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

特別是在各省交界處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工農武裝割據”,把武裝鬥爭、土地革命和建立政權結合起來,使之成爲支持長期戰爭的戰略基地,在農村聚集力量,以農村包圍城市,逐步發展壯大,最後奪取城市,取得全國勝利。

實踐證明,這是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

中國的革命實踐,對發展馬克思列寧主義暴力革命的學說,具有重大的意義。

關於建設人民軍隊的理論

毛澤東指出,沒有一個人民的軍隊,便沒有人民的一切。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質是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戰爭。

爲了把以農民爲主要成分的革命軍隊建設成爲一支無產階級性質的新型人民軍隊,毛澤東在長期鬥爭實踐中提出了一整套建軍理論和原則。

主要有:

1、人民軍隊是執行革命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主要是戰鬥隊,又是工作隊、生產隊(見三大任務);

2、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是人民軍隊的唯一宗旨;

3、堅持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4、實行黨委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

5、在部隊中建立各級黨的組織,支部建在連上;

6、建立強有力的革命政治工作,實行官兵一致、軍民一致、瓦解敵軍的政治工作原則;

7、自覺執行紀律,嚴格遵守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8、實行集中指導下的政治、經濟、軍事三大民主等等。

關於人民戰爭及其戰略戰術原則

毛澤東指出,革命戰爭是羣衆的戰爭,只有動員和依靠羣衆才能進行戰爭。兵民是勝利之本。中國革命戰爭,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的人民戰爭。

它以廣大的農村革命根據地爲依託,以人民軍隊爲骨幹,實行主力兵團、地方兵團和民兵游擊隊相結合,武裝羣衆和非武裝羣衆相結合;並把武裝鬥爭同各條戰線的非武裝鬥爭配合起來,最大限度地孤立和打擊敵人。

毛澤東和朱德等領導人在敵強我弱的條件下,創造了一整套以劣勢裝備的人民軍隊戰勝優勢裝備敵人的靈活機動的戰略戰術。

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提出了以“十六字訣”(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爲核心的游擊戰的戰略戰術。

後來毛澤東又提出了積極防禦,誘敵深入,集中兵力,打運動戰、速決戰、殲滅戰等一系列作戰方針和原則。

抗日戰爭時期,他提出了持久戰的戰略總方針,主動地、靈活地、有計劃地執行戰略的內線持久防禦戰和戰役戰鬥的外線速決進攻戰的具體方針;並及時引導全軍實行戰略轉變,把游擊戰提高到戰略地位。

他按照“基本的是游擊戰,但不放鬆有利條件下的運動戰”的方針,在敵後建立抗日根據地,放手發動羣衆,積極殲滅敵人,使人民武裝力量迅速發展壯大,在國內外抗日力量的配合下,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

解放戰爭中,他堅持以殲滅敵人有生力量爲主要目標的方針。

在戰略防禦階段,指導全軍採取以運動戰爲主,與陣地戰、游擊戰相結合的作戰形式,運用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作戰方法,力求在運動中殲滅敵人,不斷轉化敵我力量對比,並總結出著名的十大軍事原則。

在戰略進攻階段,組織進行大規模的戰略決戰,殲滅敵人重兵集團;並實施戰略迂迴包圍,殲滅潰逃之敵。

遼瀋、平津、淮海三大戰役,是戰略進攻階段殲敵重兵集團的光輝範例(見遼瀋戰役,平津戰役,淮海戰役)。

毛澤東還總結提出解決敵人的三種方式:天津方式(戰鬥解決)、北平方式(和平改編)和綏遠方式(留待以後改編),從而加快戰爭進程,迅速解放了全國大陸。

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國人民志願軍與朝鮮人民軍並肩作戰,打敗了使用除原子彈以外的各種現代化武器的美國軍隊,人民戰爭的戰略戰術又有新發展。

毛澤東根據新的情況和經驗,提出了實行戰術的小包圍、打小殲滅戰,爾後再逐步打大殲滅戰的方針;要求重視對敵坦克、飛機、空降兵作鬥爭;及時總結了以坑道爲依託的陣地防禦和反擊作戰的經驗。

以上這些建立在人民戰爭基礎上的戰略戰術,是適應當時的情況提出來的,它反映了戰爭的客觀規律,所以成爲克敵制勝的法則。

關於國防現代化建設的學說

毛澤東在抗日戰爭時期就指出,革新軍制離不開現代化。解放戰爭時期,要求加強炮兵、工兵等兵種的建設和現代化運輸工具的運用。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毛澤東又及時提出加強國防,建設包括海軍、空軍以及其他技術兵種的現代化革命武裝力量和發展現代化國防技術(包括用於自衛的核武器)的重要指導思想。

他論述了正確處理經濟建設和國防建設的關係,明確要在增強國家經濟實力的基礎上來增強軍事實力;要求軍隊必須掌握最新裝備和隨之而來的最新的戰術,使部隊正規化建設與現代化裝備相適應,並強調軍隊要嚴格訓練,嚴格要求。

他指出興辦各類軍隊院校,加速培養幹部,成立軍事科學研究機構,加強軍事理論研究,總結在新條件下的作戰經驗,以及制定各種條令、條例等,對加強現代化建設的重大意義。

他對司令部工作、政治工作、後勤保障也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還強調民兵工作的組織、政治、軍事落實,充分發揮民兵在保衛和建設國防中的作用;並提出有計劃地加強人民防空和有計劃地進行國防工程建設的方針、原則。

在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下,在毛澤東軍事思想指引下,中國人民解放軍建成了一支包括海軍、空軍和陸軍各兵種以及戰略導彈部隊的現代化軍隊,自力更生地全面發展了國防科技,建設了國防工業。

1964年10月,成功地試驗了第一顆原子彈,隨後又成功地試驗了氫彈、導彈核武器,實現了遠洋和從水下發射運載火箭,掌握了近地軌道和同步軌道的人造地球衛星及回收技術,使中國的軍事技術在這些方面跨進了世界先進行列,使人民解放軍的現代化建設達到了一個新水平。

上述理論,集中反映在毛澤東寫的一系列著作中,也反映在各個時期由他起草的大量文件、電報中。

主要包括:

01、《中國的紅色政權爲什麼能夠存在?》

02、《井岡山的鬥爭》

03、《關於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

04、《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05、《中國革命戰爭的戰略問題》

06、《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

07、《論持久戰》

08、《戰爭和戰略問題》

09、《論聯合政府》

10、《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

11、《解放戰爭第二年的戰略方針》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中國人民革命戰爭勝利的指針,也是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革命戰爭和國防現代化建設的經驗概括。

發表評論
所有評論
還沒有人評論,想成為第一個評論的人麼? 請在上方評論欄輸入並且點擊發布.
相關文章